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8月25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陳林黃張李分列台灣五大姓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8-25]
放大圖片

 據台灣「戶政司」最新統計,島內目前共有1,989個姓,其中姓陳的最多,有25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台北縣;另據統計,姓林的最會賺錢,約佔富豪總數的7%;其次為黃姓,為6.5%,然後是吳姓和王姓,均為6%,而陳姓,則排在第四位。

陳姓宗族甲台灣

 據最新統計,台灣前十大姓氏為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佔了台灣總人口數的一半以上。前十大姓氏在全台25個縣市的區域分佈,除宜蘭縣、雲林縣第一大姓為林之外,其餘皆是陳姓天下,高達總人口數的1/10,以台北縣最多,其次是台北市,緊接著台中縣、桃園縣、高雄市、彰化縣、高雄縣、台南縣等。

複姓人口僅70萬

 台灣的姓氏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複姓比較多。全島共有500多個複姓,但人口只有70萬,其中姓張簡的人最多,有9,107人,其次為歐陽、陳黃、范姜和張陳。據統計,許多複姓是因冠夫姓而來。因為婚姻關係,這些姓大多是由幾個大姓組合而成,最多的分別是陳黃、張陳和李陳。也有不少複姓來自島外,最多的是日本,共有130多個。平日大家相當熟悉的日本姓氏,包括櫻木、木村、本田、佐佐木、本多和中村等,在台灣都有。另外,複姓還有一大來源,就是原住民。由於原住民姓氏多為多音節,因此登記後便出現兩字、三字甚至四字以上的姓,例如「原住民主委」瓦歷斯.貝林,就是最好的例子。

稀有姓氏惹煩惱

 在台灣1,989個姓氏中,有1,400多個姓人數不足100人,其中438個姓各只有一人。一些姓氏具有濃厚的傳奇色彩,例如複姓第五,傳說是荊軻刺秦失敗後,跟隨他的5名勇士分散逃命,並放棄原來的姓名,分別改姓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台灣目前只有8人姓第五,住在內湖一帶。當然,稀有姓氏也給一些人帶來不小的困擾。在外資公司擔任會計工作的酒小姐稱,她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在酒店上班的小姐;不過當她得知還有人姓舞時,她就釋懷了。另一位在電子產業工作的母先生則表示,這個姓帶給他最大的困擾,是客戶常常對他雌雄莫辨,他希望能找到一位姓公的女子結婚,這樣家裡公的母的就全有了。

宗親會與聯宗並存

 據了解,台灣現有各級宗親會200餘個。所謂宗親會,就是集合同姓人士,不分親疏,不分派別,建立宗祠,共祀其同姓之始祖,用以聯絡同宗感情。早期的宗親會稱為「食祖公會」,其宗旨是弘揚祖德,敦睦友誼,團結互補,以發揚宗族精神,其活動包括建祠,祭祖修譜,獎學以及舉辦各種慈善,公共福利事業等。宗親會組織在台灣極為普遍,如台北市就有,李、王、龍、姜、宋、祖、何、郭、尹等數十個。

 除了宗親會外,台灣同胞還採取聯宗的方式。聯宗是異姓人士通過追溯其同源始祖,合成宗親關係。有二姓聯宗,如柯蔡聯宗,蘇周聯宗;也有數姓聯宗,如劉唐杜三姓聯宗,列山五姓聯宗,六桂聯宗等。 ■綜合中國台灣網、台灣尋根網、華夏經緯網報道

台灣著名姓氏世家一覽

 家族名稱 主要史蹟

 鹿港辜家 遷台始祖為辜顯榮(1866-1937),後裔子孫以辜振甫、辜溓松、辜寬敏等人最為知名。

 基隆顏家 始遷祖為顏浩妥公,於清乾隆40年間渡台;近代名人有顏雲年、顏國年、顏欽賢等。

 關渡林家 原籍福建泉州,其後人林大春曾獲台灣總督府授佩紳章。

 板橋林家 歷代聞名人物有林國華、林維讓、林維源、林熊祥、林衡道、林柏壽等。

 樹林張家 原為晉江望族,素有「湖中張家」之稱。後裔在台北縣及雲林縣政商界,均有傑出表現。

 豐原張家 遷台始祖是張媽厚公。據說當年邱逢甲棄台內渡時,曾經得到張家船運之暗助。

 霧峰林家 遷台始祖為第14世林石公,近代後裔林獻堂、林幼春聞名於台灣文化界。

 龍井林家 遷台祖先為林良公(1716-1751),其後人林瑤棋為《台灣源流》雜誌社社長。

 西螺廖家 祖籍福建詔安,後裔廖禎祥、廖泉裕,均曾當選為雲林縣縣長。

 橋頭余家 後人余政憲為內政部長,余政道、余玲雅等人,亦曾擔任政府公職。

歷史恩怨 岳秦、鄭施不通婚

 在台灣,有一個有趣的社會現象,就是部分姓氏之間,長期以來互不通婚。其中原因,各有不同,最典型的有鄭成功和施琅、以及岳飛和秦檜之間的歷史恩怨,還有家族過節、血緣關係、維護情誼等。 

歷史恩怨不准通婚

 歷史恩怨是部分家族不聯姻的一大原因。最典型的就是光復台灣的鄭成功與其舊部施琅之間的恩怨,施琅先處死鄭成功的親信,而後來鄭成功又殺死施琅的父親和弟弟,令兩姓家族不共戴天,所以訓示後人不得與對方家族結姻親。鹿港鎮一家銀樓鄭姓負責人說,這項習俗仍被老一輩的人嚴格遵守,當時他姊姊準備嫁人,媒婆來提親,但他母親一聽到對方姓施,便一口回絕。

 宋朝秦檜害死岳飛,兩姓據說千年不通婚。高雄市左營區自立新村75歲的岳德傑,是岳飛第31代後裔。他說,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岳飛是被秦檜害死的,怎麼可以通婚?他說,不論在大陸老家或台灣,岳家的家規:不准和姓秦的聯姻,連當朋友都要保持距離。

家族過節不准通婚

 在高雄有一戶黃姓人家,祖先定下規定,一概不許和姓林的通婚。原因要追溯到清朝,黃姓家人的第一代祖先,有一次路上遇上大雨,躲到林家的屋簷下避雨,但是沒想到林家人當場把躲雨的黃家人趕走,讓他在狂風暴雨中受罪,結果返家後生了一場大病不幸過世,兩家從此結下樑子,規定後代子孫不得通婚。

 桃園的呂、吳家族亦有祖訓,不結姻親。原因可追溯至宋朝,宰相呂蒙正被姓吳的大官誣陷,呂家被迫逃亡,所以立下呂、吳不婚的祖訓。現年86歲的桃園居民呂正說,從小就聽到長輩說,與姓吳的人做朋友還可以,但絕不能嫁娶。

血緣因素不准通婚

 有一些不通婚的例子據傳是由於不同姓以前屬同宗。桃園縣龍潭鄉烏林村村長蕭耀宗,年輕時與一位姓鍾的女士熱戀。但家人知道後群起反對,祖父甚至拿枴杖追打他。原因不是鍾小姐有問題,而是1,000多年前五胡亂華時,一戶姓蕭人家的三兄弟為了逃難,分成三姓,老大仍姓蕭、老二改姓鍾、老三改姓葉。三兄弟團聚後仍沿用這三種姓氏,流傳至今有不聯姻的習俗。蕭耀宗最後不得不與這位女友分手。

為保情誼不准通婚

 部分姓氏不聯姻,乃有因為先人情同兄弟,為免兩家結成姻親反生嫌隙,而立下不聯姻的族規。著名例子是雲林斗南鎮的沈、李兩姓。他們的祖先沈彪和李伯瑤在唐朝是兩大將軍,年紀雖然相差20多歲,但多次出生入死,情同手足。為保護兩家情誼,沈彪去世前吩咐,後人不准與李家人聯姻,免生摩擦。

燈籠與村名皆與姓有關

 台灣的姓氏都有自己的發祥地。如陳姓的發祥地是河南潁川、汝南;江蘇的廣陵、下邳;山東的東海等地。張姓的發源地有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犍為、沛縣、開封、高平等10餘處。

 台灣各大姓均源於大陸。在台灣,凡遇婚喪嫁娶等紅白喜事,不少人家就在門口懸掛出標有姓氏堂號的燈籠,如「西河林」、「潁川陳」、「天水趙」、「太原王」、「汝南周」、「京兆杜」等等,以示不忘根源。

 台灣比較重視同宗同鄉的關係,保持著中國農村社會的傳統習慣。同宗係血緣關係,同鄉係地緣關係,兩者在社會演進中有其特殊的意義。當最早的移民從大陸來到台灣形成村落時,往往是聚族而居,或同籍人集中居住一地。

 為了不忘祖,台灣鄉下的村名大多採取以姓冠村的方法。所冠之姓通常是一村的大姓,或與該村的創建有關。如台南的謝厝寮,姓謝的幾乎佔半數,三姓寮,係陳、黃、吳三姓移民所創建。又如劉厝、張厝、蘇澳、錢厝坑、胡厝寮、江厝店、許厝港、何厝莊等,全都以姓來冠村名。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