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9月21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同一天空下 新觀塘重構街坊情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9-21]
放大圖片

 周蕙禮希望將嶄新設計融合傳統格調,既創新,又保留,難度其實頗高。

——平衡重建中的破壞與保留

文:曾家輝

 觀塘市中心重建計劃佔地超過5公頃,至少要12年才能完成整項工程,涉及超過1,600個業權、約4,500名居民、近300億元的總發展成本……

 政府一再表示,市區重建局(市建局)會與市民共同努力,建設一個足以令社區引以為榮的現代化觀塘市中心,但「引以為榮」的定義是甚麼?怎樣才能「引以為榮」?或者有份入圍的顧問公司Wda Group執行董事兼藝穗會主席周蕙禮,能給讀者一些啟示。

 觀塘項目規模龐大,對政府及觀塘區,都是嚴峻挑戰。過去十八個月以來,市建局已進行過三輪諮詢,今年8月更開始為期兩個月的第四輪諮詢。這次諮詢包括公開展覽三家顧問公司的模型設計,為期三個星期。諮詢工作完畢後,市建局會考慮社區人士提出的意見以及政策和財務等因素,將最後的方案送交城市規劃委員會審議。

 不知大家有否看過觀塘重建計劃的規劃模型,但曾有批評指,建築物的發展密度太高,擔心會出現一個個屏風。身為建築師的周蕙禮,既是藝穗會主席,又曾參與香港建築師學會、古物諮詢委員會、香港旅遊發展局等機構,對藝術文化及城市建設,都有自己的見解。

建築師也是藝術家

 對已出任藝穗會主席達十年的周蕙禮,談城市發展,可以從藝穗會現址的歷史說起—這紅磚屋建於1913年,原本用來儲存冰製品及乳製品的冷藏倉庫,後被列作歷史遺址,藝穗會在1984年接管後,把舊建築發展成文化藝術人的聚腳地。

 「藝穗會原址建築物曾用作冰庫,儲藏食物。在1983年它用作藝穗節活動場所,1987年後正式轉營用作藝術創作及文化交流,免費供藝術工作者展覽及表演場地,我就修葺問題,也提供了意見。」

 周蕙禮說,現在搞藝術比以前更容易,也更困難。

 「現時資訊發達,經濟水平上升,所有人都更易接觸到文化,比以前更多選擇,但同時亦更難,因為面對著全球化,香港以前的文化都是『進口』的,但要發展出自己的文化,才能面對其他地區的挑戰。」

翻新見解有例可循

 據周蕙禮解釋,搞藝術跟搞建築是大同小異的,藝穗會舊建築跟重建觀塘也有一定的「關係」,因為兩者都是珍惜傳統,又要以人為本。

 她的構思就是希望可以保留觀塘裕民坊的舊街道,例如輔仁街、同仁街、裕民里等,希望保留街道,也保留街坊。

 「我認為現代的城市規劃,不是要建一兩幢大型購物中心或建築物,這樣太殘忍了,要依據當地文化,以及人文因素。我們要為老地方『把脈』,重建不是把建築剷起再建。」

 「在我們的構思中,沒有200萬平方呎的超級商場,商場由好幾個不規則的建築群組成,可避免造成屏風效應,也可增加地舖的數量,讓街坊可以,憑著感覺,就可辨別方向,不但可以看到藍天,也能聽到瀑布水聲,是人和生活的融合。」

 順應自然 保留街頭文化

 周蕙禮又表示,她的規劃另一特點是環保,配合原本地勢的落差,新設計營造出梯田效果,市民從地鐵站出口開始,會穿過半開放式的走廊才到達室外,減低溫差,另外又建議在商場引入漸進式的空調系統,在商場與戶外之間提供一個「半冷」區域,確保市民日後在進出商場時不會感到難以適應的溫差。

 「在裕民坊廣場引入逾30米長的人工瀑布,沿著梯級式的4層商場拾級而下,與在重建中保留的3棵老樹為伴,供市民在樹蔭下觀賞。街坊習慣穿梭橫街小路,在地舖暢遊購物。新建築亦會依照現時街道分散佈局,保留現有街道形態。」

 「從戶外,半戶外,到戶內,我希望可以保留行街文化,就好像逛銅鑼灣一樣,有很多大小不同的大廈及中心,但遊走於一條一條的大街小巷之間,十分享受,建築物和地區、人和地區的關係都可以保全和發展。」

 市建局主席鄭維新曾指出,未來的觀塘市中心將會是東九龍區的商貿、公共服務和購物活動的重要樞紐。為配合觀塘社區的需要,雖然計劃內的部分商業用樓面,會以較高密度發展,不過它會提供更多綠化空間和休憩用地,避免一般大型發展計劃慣用的巨型平台式設計,以達到「居民與生活空間融合調和」的效果。

 如果周蕙禮的設計真的能順利當選,重建計劃完成後,又真的能突破傳統區域佈局,也能融和格調重拾街道文化及商業享樂,這當然皆大歡喜,但最後能否天從人願,真是天曉得!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