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儒學思想家蔣慶編撰了一套12冊的《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誦本》,內容從《孝經》、《詩經》直至王陽明的《傳習錄》,共19部儒家經典,15萬字,以此極力推廣「兒童讀經」活動,引發了從網絡(BBS)到平面媒體(《南方週末》、《南方都市報》等)關於「讀經問題」的廣泛討論。
「經書」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1996年7月修訂第3版)中的解釋為:指《易經》、《書經》、《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論語》、《孝經》等儒家經傳,是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和儒家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有學者提出,儒學是中華傳統文化之一,通過傳統文化教育,有助於民族的認同,有利於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強。近些年來「讀經熱」的興起也是屢見不鮮,如著名儒學大師牟宗三的學生王財貴發起的「少年讀經運動」,至今約有400萬兒童參加;在河北等地出現了以「讀經」為主的私塾;中華孔子學會將在全國進行的「兒童讀經評比活動」中實行評級制,致力使其與「奧數競賽」和英語「考級」一樣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
面對如此聲勢浩大的「讀經運動」,不少人提出了質疑甚至是抨擊。在一些反對讀經者看來,中國的經典,尤其是儒家經典是與封建專制、壓制個人自由等密不可分的,其內容是過時的、落後的甚至是反動的,有害於兒童和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有人還抬出上世紀新文化運動中,先進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兩大旗幟,對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封建道德和以文言文為工具的封建文學進行猛烈批判的前例,還盛讚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先生廢讀經書是「英明之舉」,且以兼容並包的精神主持北大,開創了近代中國為數不多的優良學術與文化傳統。
不久前在北京結束的2004文化高峰論壇上,著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在演講中也提到「《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這個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楊教授在聲明並非要攻擊中國傳統哲學的同時,認為在中華文化裡,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觀念,《易經》中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與人道,也就是說,天的規律跟人世的規律是一回事,所以受早年《易經》思維方式的影響,把自然跟人歸納成同一理。而近代科學的一個特點就是要擺脫掉「天人合一」這個觀念,承認人世間有人世間的規律,有人世間複雜的現象,自然有自然界的複雜現象,這兩者是兩回事。這也成為反對讀經者的有力說辭。
大學裡,一些讀中文系的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中開設的古代文學史課程很不以為然,他們認為這些曾經教導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先賢義理,是「玄而又玄」、「虛得摸不著」的東西,他們實在是不「感冒」。他們更為在乎的是所學的知識「實不實用」,比如他們畢業找工作時,可以向用人單位出示計算機等級證、英語過級證、秘書(或者其他各種技能)資格證等等證件來證明他們「掌握了的硬件知識」。
有了這樣的思想偏差,在文學史課堂上出現教授在台上侃侃而談古代經典文化如何燦爛,學生在台下背英語單詞、看電子期刊、讀各種技能培訓資料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本該好好瞭解古代經典文化的專業學生卻對其採取「混」的態度,讓人微詞的同時也叫人反思。
當然,支持讀經的大有人在。他們認為讀經的一個最根本目的就是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儒學是中華傳統文化之一,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民族生存發展的依據。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要說漢語、寫中文,就有必要從小進行漢語和中文的訓練,而讀經就是進行語言訓練的有效途徑之一。現在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新觀點,即讀經有利於腦力資源的開發,如增強記憶力、培養想像力等。
還有觀點認為,21世紀是文明對話的世紀,而儒學是與世界文明對話的「語言」。在紀念孔子誕生2555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中央民族大學牟鍾鑒教授在發言中指出,儒學在歷史上所以能夠促進文明對話與交流,是因為它的特質:一,儒學是一種倫理型的人文主義,它為社會提供了普世性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包含著人道主義和平等寬容精神。二,儒學具有貴和的傳統——「和而不同」、「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逐漸成為處理一切人際關係和多樣性文化的普遍原則。三,儒學的中庸之道——「過猶不及」、「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使中國文化形成了剛柔相濟、統籌兼顧、情理均衡的價值追求。此外,儒學經歷了外部的衝擊和內部的反思之後,重獲新生,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傳統正回歸中國,作為一種具有普世價值的文化資源正在走向世界。
儒學大師杜維明在參加中山大學80週年校慶,接受《羊城晚報》的專訪中也談到,儒家有涵蓋性的人文精神,可以為文明對話提供豐富的人文資源。他舉例,如《大學》裡呈現的步步擴展、層層深入的一種修身哲學,是一個逐漸向外拓展的同心圓。這個同心圓的外圓應該是能夠開發的,從個人到家庭、到社群、到國家、到世界、乃至宇宙。同時它又層層深入,深入到個人的身體、心靈中。這一個思想體系不僅在中國,後來在東亞及世界許多地區也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這些人文精神對於世界文明建設來說,是寶貴的人文資源。
這些觀點在反駁反對讀經者的同時,也對讀經的意義進行了新的闡釋。
在一個文化、思想趨於多元的社會,經書的讀與不讀,怎樣讀,並沒有一個硬性的客觀標準,完全是個人的自由選擇,其中利弊也由個人定奪。我們所提倡的是用更為客觀理性的態度,更為寬廣的視野,更為健全的思考方式來對待任何一種閱讀。(新桂網-廣西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