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莫理斯
千古以來,人類的本性到底是善良還是醜惡這個問題,無論在東西方的宗教和哲學裡面都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之初,性本善」這句大家都不陌生的話,來自《三字經》中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我國傳統儒家思想二千多年來一直強調禮教的重要性,便是因為堅信這點。
孔子雖沒有明確地提過他對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的立場,但在《論語.雍也》也曾有「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於免」之言,可見他偏向的也是「性本善」的概念。到了孟子,更是因反對告子「性無善無不善」的說法,而清楚地提出「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的見解。
然而同是儒家代表人物的荀子,卻反駁孟子「人之學者,其性善」(這句話其實並不見於《孟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才對。
不過孟子和荀子的出發點雖然完全相反,前者相信人類本性善良,因後天的惡性影響才會變壞,而後者則相信人性本來就是醜惡的,但兩者最終還是殊途同歸:因為孟子和荀子皆相信,不論是為了防止人們變壞還是為了引導人們從善,都需要依靠向人們灌輸儒家仁義道德的思想。
在西方,年代稍晚於孔子的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也探討過人類本性的問題,而且也出現過類似孟荀本善本惡的爭論,在柏拉圖(Plato)的《共和國》(Republic)就有記載。(蘇格拉底本身的著作沒有留傳後世,他的學說都見於其弟子柏拉圖。)
蘇格拉底的學生Glaucon,不同意老師「人性本善」的理論,便講了以下故事:一個名叫Gyges的牧羊人,偶然在秘洞裡找到一隻可令他隱形的魔法指環。他因為知道戴上後,縱使如何任意妄為,也沒人能夠將他怎樣,便肆無忌憚地為非作歹起來。托金(Tolkien)筆下的《指環之王》(The Lord of the Rings),靈感想必是來自這則寓言。蘇格拉底和Glaucon對人性看法的分歧,在本質上可說是跟孟荀的對立不謀而合。
後世許多思想家在這個問題上絞盡了不少腦汁,其中一位影響力較大的,是英國十九世紀「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先驅邊沁(Bentham)。由他發起的社會改革多不勝數。在維多利亞時代的「純刑罰」司法制裁模式裡,加入「懲教」和「感化」的元素,就是一例。
他雖然承認Glaucon的故事言之有理,但始終不肯放棄「人性本善」的想法,於是設計了一種名叫「Panopticon」(希臘文解作「全見」)的新式監獄,平面圖呈十字形,懲教人員的崗位在中央,以便他們可以無時無刻監視周圍的牢房。由於他相信罪犯皆有羞恥之心,所以認為他們在這種犯任何過錯都會被發現的情況下,必定會自行警愓和悔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