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非開啟外交關係50周年
楊福昌 中國非洲人民友好協會會長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是發展中國家最為集中的大陸,都是推動國際格局多極化、國際關係民主化、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中非合作有著廣闊的前景,主要因為雙方都有加強雙邊關係的願望和存在諸多的重要共識。用這種良好的願望不斷加深友好合作,妥善解決存在的問題,我們相信,中非關係的第二個50年,會更加燦爛輝煌。
中非有深厚的傳統友誼
中非友誼有牢固的政治基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非洲興起了氣勢磅礡的民族解放運動,殖民地的人民要求擺脫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在中國,新政權剛建立不久,但它過去的遭遇使它對為爭取獨立而鬥爭的非洲人民給予了深切同情和堅決支持。
在1955年召開的萬隆會議上,中國代表團就態度鮮明地支持亞非拉的反帝、反殖運動。1960年,毛澤東主席在接見非洲12國代表時表示:「中國千萬人民對非洲人民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英勇鬥爭表示完全同情和完全支持」。1963年底-1964年初,周恩來總理訪問非洲10國時,宣佈了中國同非洲國家相互關係的五項原則,第一項就是:「支持非洲各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新老殖民主義、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的鬥爭」。在這一原則指導下,中國為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提供了多方面的援助,精神的和物質的,包括培訓人員,體現了中國的支持,為這一運動作出了貢獻。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討論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席位時,25個提案國中,有11個非洲國家,投票支持恢復中國席位的78國中,非洲國家又佔26席,提案通過後,非洲國家代表在聯合國大廳歡樂地起舞,這一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毛澤東評價說:「這是非洲黑人朋友把我們抬進去的。」當時剛果總統恩古瓦比則表示:這「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所有進步國家的勝利」。中非雙方在政治上的相互支持,是中非關係發展的基礎。
經濟上的無私合作,加深了中非友誼。非洲國家獨立後,百廢待興,中國儘管當時經濟並不發達,還是盡自己的能力幫助非洲國家發展經濟。周恩來在1964年1月訪問馬里時,提出了中國對外經濟技術援助的八項原則,主要精神是:平等互利,嚴格尊重受援國的主權,絕不附帶任何條件,絕不要求任何特權,中國提供自己所能生產的質量好的設備和物資,並保證受援國的人員充分掌握這種技術。中國認為,援助是相互的,對非洲國家提供援助是窮朋友之間的相互支持。上述原則所表達的精神至今仍體現在中國對非經濟關係上。根據這些原則,中國作為產茶大國,並每年向摩洛哥出口大量茶葉的國家,於1960年開始幫助摩種植茶樹,取得很大成功。儘管中國當時的經濟狀況並不發達,還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援建了長達1860公里的坦贊鐵路,這一宏偉項目成了中非關係史上的一座豐碑。此外,中國還在其它非洲國家搞了不少的工、農業項目、體育設施、會議中心、議會大廈等項目,至今仍在發揮著作用。贊比亞前總統卡翁達讚揚中國是「全天候的朋友」。
非洲朝積極方向發展
進入21世紀,非洲形勢朝積極方向發展,表現在:
(一)整體局勢趨於穩定。熱點問題逐漸在平息。利比里亞於2003年結束了長達5年的內戰,於2005年選出了非洲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剛果(金)政局正在平穩過渡,計劃於2006年舉行大選。蘇丹政府與南方的反政府力量於2005年1月簽署了《全面和平協議》,結束了長達20多年的內戰。布隆迪順利地完成和平過渡。索馬里各派於2004年就過渡憲章修正案基本達成一致。過渡政府也於2005年6月由內羅畢遷回索境內的拜多阿。總之,雖然這些問題有的還有反覆,另外有些熱點問題尚未最終解決,但近幾年非洲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戰爭或屠殺,總的局勢趨向平穩是事實。
(二)政治體制改革取得一定進展。經過10多年的實踐和變遷,非洲絕大多數國家已實行多黨制及議會選舉制度,2005年就有13個國家進行了不同內容的選舉,沒有出現大的動亂。這種體制上的變化既有外界的影響和壓力,也是各國為維護政局穩定的需要。非洲的社會基礎是部族,因為貧困,教育程度較低,在民主化進程中擺脫不了這些色彩,因而兩者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和時間。
(三)經濟保持增長勢頭。非洲經濟已持續11年保持了增長勢頭,2005年增長約4.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發展是不平衡的,產油國增長更快一些,如安哥拉可能高達15%,石油進口國則面臨油價上漲的困難。非洲國家經濟結構性問題未實現根本解決,多數國家經濟單一,有的國家尚未找到一條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中非關係進入新階段
新世紀伊始,發生了「9.11」事件,使國際形勢出現了巨大變化。美國提出了「單邊主義」和「先發制人」政策,並據此發動了一場既無法律依據,又無確鑿證據的伊拉克戰爭,也可以說是一場既不合理、也不合法的戰爭。這項政策和這場戰爭在國際上遭到了廣泛的反對,因為國際事務不能任由一家依其好惡而為所欲為,從而使世界處於憂慮和不安之中。但是,從全局看,和平與發展仍是全球的主要潮流,要和平、謀發展、促合作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為順應這一歷史潮流,應對出現的挑戰,中非關係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2000年成立的「中非合作論壇」,是雙方交流與合作的又一個重要平台。2006年11月將要在「論壇」框架內舉行的部長級會議和中非關係史上第一次中非峰會定會將中非關係推進到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中非發展傳統友誼、進一步加強合作是有深厚基礎的,除主觀上雙方都有加強雙邊關係的良好願望外,客觀上雙方也存在重要共識:在政治上,中國堅持真誠友好、平等相待、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原則,尊重非洲國家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反對外來干涉或把自己的制度或價值觀強加給非洲國家的作法;支持非洲國家聯合自強,依靠自身力量解決非洲問題,反對外界橫加干涉,動輒施壓的行為;在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問題上,支持增加非洲代表性的主張。非洲絕大多數國家支持中國的統一大業,在53個非洲國家中,有48個國家與中國有外交關係。在人權問題上,非洲國家也大力支持中國的立場,在2004年4月召開的第60屆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上,中國第11次挫敗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反華提案,在支持中國的28票中,非洲國家佔14票,包括同中國尚無外交關係的國家的兩票。這種相互支持出自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的立場,也定會推動中非關係堅定地向前邁進。
在經濟上,中國主張互利互惠,共同繁榮。由於中國、非洲經濟的持續發展,及國際原材料價格高企,中非貿易在2005年達到397億美元,中國對非投資及在非承包工程均有增長,同時保持了傳統的對非經濟援助,規模進一步擴大。為緩解非洲國家在貿易中的劣勢,2005年中國宣佈:給予同中國建交的39個最不發達國家部分商品零關稅待遇,優惠範圍將包括這些國家的多數對華出口商品;在今後3年內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億美元優惠貸款和優惠出口買方信貸。確已有非洲國家從這些措施中獲益,25個非洲最不發達的國家已同中方換文,它們的部分輸華商品已正式享受到零關稅待遇。非洲國家資源豐富、石油蘊藏量較多,中非雙方都預期在貿易和投資、項目合作上會有較大的增長。在雙方經濟合作關係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一些非洲國家對中國在援助、投資和貿易等方面期待值較高,而中國雖經濟增長較快,13億人口的需求也很大,很難短期內完全滿足它們的要求。又如在貿易上摩擦屢有發生,中國的紡織品、服裝、鞋類、摩托車等商品進入非洲,影響了非洲這些領域的製造業。在全球化日益發展的今天,類似問題出現在友好國家之間並不奇怪,相信通過友好協商是會得到妥善解決的。
在人力資源合作方面,中國盡力為非洲提供協助。中國方面完全認識到人才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在這方面承諾於2004年-2006年為非洲培訓一萬名各類人才;2005年又承諾3年內為發展中國家培訓和培養3萬名各類人才,以滿足這些國家的需要。非洲國家對此反應積極,因為這能滿足它們對人才的部分需求;另外,在中國接受培訓不僅能提高專業技能,還可以考察中國治國理政之道。(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