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內地經濟起飛,越來越多年青人想升讀大學,但是政府教育經費不足,大學學位增加的幅度有限,內地政府為了在短時間內減低這股升學的壓力,近年大力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民辦大學,或與公立高等教育資源結合,成立高校「附屬」的獨立學院。香港副學位課程的擴展表面上也採取類同的發展軌跡,特區政府既鼓勵更多私立大學成立及私立大專機構開辦更多的副學位課程,同時更為八間大學辦自負盈虧副學位課程提供政策上的優惠。
幾年以來,政府原來十年計劃的副學位數目已提前超標完成,目前政府要著意改善的環節包括:提升副學位課程的質素、改變課程中高級文憑與副學士的比例、增加大學學位以接駁副學位、研究副學位課程如何能吸引珠三角的學生和配合區域經濟的發展、及如何避免八間大學課程獨大而民間辦學萎縮等。至於內地的獨立學院在發展過程中又出現了什麼問題?兩地的經驗又可以如何互相借鏡?
公私合營 擴張高等教育
處於政府導向的公立大學與市場導向的民辦大學夾縫之間,獨立學院的制度設計可以理解為:企圖用民間資本的增量資產,激活公立高等教育資源的存量資產,從而使兩者都獲得雙贏發展。用通俗的說法,就是鑒於目前公立大學行政化和官僚化情況嚴重,效益太低;而民辦大學在缺乏開放的教育資本市場及規範的教育產權制度下,其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又存在著極大疑問,因此政府有意以公私合營的混合股股權設計,整合政府及民間資源,平衡市場導向與教育公益性的原則,希望獨立學院能從「一無所有」達致「一步登天」,為高等教育擴張服務。但是這種借力的雙贏設計,如果處理不當,就會使獨立學院產權不清和缺乏監督的機制,變質成為公辦大學或民間資本的「搖錢樹」。
相互監督 冀達辦學收益
現時內地獨立學院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由所屬大學全資擁有,是公立大學的「翻版」,雙軌制為大學提供另類學費來源,由於普遍是「低質高價」,既衝擊了民辦大學,又無法提供優質教育。第二類是民間資本控制了獨立學院的股權,原來大學只收取學費若干比例的「借殼」行政費或教育管理費,院長的權限也僅僅只能相當於大學的教務長;由於投資方要確保利益,這類獨立學院真的「獨立」走向市場,導致公司化傾向嚴重,部分背離教育規律,亦較少考慮在校師生的利益。第三類的設計主觀上希望能符合混合股份制的構想,董事會由大學、投資或捐資者,以及社會賢達(獨立董事)所組成,以提供非牟利的大學教育為目的。持樂觀態度的人認為,只有採取多元制衡和產權明晰的原則,就可使各持分者通過相互合作、相互監督、相互約束,從而對辦學收益進行最合理的分配及對辦學規律達到最高程度的滿足。
樹仁正名 鼓勵私立大學發展
可是放眼世界發達的國家,大學一般只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甚少出現股份混合制。就算有「公私合營」的元素,也只體現在私立大學中的社會捐款,和公立大學中商校合作的項目和自負盈虧的課程。究竟內地發展中的「多元制衡、產權明晰」設計是否可行或是可持續發展的潛質,甚至能最終可成為發展中國家發展大學教育的新模式?還是這只不過是大學教育發展過程中的過渡性安排,最終只會走回公立和私立大學兩大陣營的老路?再往前看,WTO的協議落實,內地辦學是否會進一步開放?香港的辦學機構和資本又是否有新的機會?聲稱想把香港發展為地區教育樞紐的政府,應對內地大學教育的發展保持觸覺,更要總結樹仁大學發展的經驗,鼓勵更多的私立大學的出現。 ■仁愛堂田家炳中學校長 戴希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