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呂永佳與其今年出版的個人新詩集《無風帶》。本報記者歐陽杏櫻 攝
來自浸大的呂永佳,早前在中文文學創作比賽中連奪兩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感情豐富的新世代詩人,竟對時下教育制度滿腹牢騷,認為有關制度正蠶食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空間,更立志要教懂學生欣賞文學。
從千七作品中 脫穎而出
剛畢業於浸大中文系碩士、現於寧波第二中學任教中文科的呂永佳,參加了由康文署及藝發局合辦的「二零零六年度中文文學創作獎」,並從1,700多份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以《而我們行走》、《玻璃瓶子:〈美麗大廈〉與城市空間》,分別奪得新詩組冠軍及文學評論組季軍。
呂永佳自中學時代已喜歡閱讀,看遍《三國演義》、金庸的武俠小說等名著,卻謙稱自己沒有真正了解作品的內容,直至大學二年級,才在老師引導下,「打開心眼,懂得欣賞文學」,亦發現世界之大,「自己只懂皮毛」。故他閒時會盡量多看書,亦仿傚其老師的教學方法,教導學生了解文學作品。
學生為考試 減對文學興趣
他坦言在現時的教育制度下,中學生難免因為考試,而以功利眼光看待中文科,以致只有少數學生主動閱讀有水平的文學作品。他更批評當局要求老師實行活動教學,無助學生培養對文學的興趣,只有向學生介紹內容豐富的文學作品,並透過討論及分析內容,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及閱讀興趣。他鼓勵學生多寫作,從而引起他們學習語文的動機。
對於抗拒文言文的學生,他則會透過分組討論,引導學生找出與課文相關的生活事例,譬如課文有一句「人有悲歡離合」,令學生想起父母離婚,他就希望以切膚之痛,讓學生有親身感受,並培養學生寫作的敏銳度。他認同中學生有學習中文的潛質,只因考試制度減低了學生閱讀及學習文學的興趣,以致他們的中文水平有所下降。
去年出版首本詩集《無風帶》
呂永佳認為,要學好中文,閱讀內容豐富的文學作品,是成功的不二法門,另外為人師表者亦要主動引導學生,讓學生接觸更多文學作品。而他去年12月更出版了第一本個人詩集─《無風帶》,收集了他創作的50多首新詩。他又稱,會繼續與朋友合辦文學雜誌《月台》,為新進創作人提供發表作品的平台。此外,他更計劃裝備自己,修讀中文系的博士課程。 ■本報記者 歐陽杏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