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基舜
每間寺院佛殿上,佛祖跟前也有兩個小佛,分別為左肋侍文殊,專管智慧,稱為「大智」;另一為右肋侍普賢,管理德表,稱為「大行」。
魯達(「花和尚」魯智深)在趙員外介紹下,便是投靠五臺山原是文殊菩薩道場的文殊院。
智真長老替魯達剃度後,改名為「智深」,這顯示與文殊菩薩的「大智」一脈相傳。
近日,有朋友準備到五臺山旅遊。我問他對五臺山的認識有多少?他說道五臺山上有很多文殊菩薩像。
我提議他在出發前,多看一些有關文殊菩薩事蹟的書籍;及《水滸傳》第三回:「趙員外重修文殊院、魯智深大鬧五臺山」。
且說魯智深受戒時,智真長老與他摩頂,訓導他必須遵守「三皈」「五戒」。
何謂「三皈」「五戒」?
「三皈」一要皈依佛性;二要皈奉正法;三要皈敬師友。而「五戒」乃一不要殺生;二不要偷盜;三不要邪淫;四不要貪酒;五不要妄語。
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魯智深可以做得到,不殺生則看當時情勢而言,但不貪酒卻難以做到。
魯智深不能守戒,智真長老管束不來,索性把他送去東京大相國寺做「職事僧」(雜役和尚),交由智清禪師(智真長老的師弟)管教。
臨別時,智真長老贈與四句佛偈,終身受用。偈云:「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遷,遇江而止。」
這四句佛偈也正合了魯智深離開五臺山後的際遇直至坐化成正果。
在七十回的《水滸傳》中,沒有講及魯智深坐化,倒是在一百二十回的《水滸傳》中的第一百十九回「魯智深浙江坐化」有講。
該回說道魯智深捉了方臘交給宋江,宋江邀他上京還俗為官,魯智深拒絕邀請,自言心已成灰,只想找個「淨了」去處。其後於坐化前也寫了幾句偈,回應當年智真長老與贈的佛偈。偈曰:「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有人稱《水滸傳》自七十回以後的章節為《後水滸》,然而,從第三回的「魯智深大鬧五臺山」與第一百十九回「魯智深浙江坐化」互相呼應來看,縱然後來的五十回是續篇,也可看出施耐庵已部署魯智深在第一百十九回圓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