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月18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海原地震遺址:不滅的災難烙印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1-18]
放大圖片

本報駐寧夏記者 王尚勇、韓芳榮

 86年前,甘肅海原西安州(今寧夏海原縣)發生了一次罕見的「環球大地震」,地震強度高達8.5級,世界上不同國家的96個地震台均記錄到此次地震。86年過去了,海原人代代相傳,仍繼續著祖輩的生活方式,但是地震的印記無處不在:地震中倖存的老人、滑坡的山窪、地縫裂口留下的山洞、震湖、錯位的田埂……所有這些,都向人們訴說著那次毀滅性的世紀大震。2006年,寧夏黨政高層提出建立「海原地震博物館」,保護和開發海原大地震遺跡、遺址,大力開發旅遊和科考價值。

 這次地震發生在1920年12月16日晚8時,震央在海原乾鹽池湖,其地震波繞地球傳播兩圈,震波範圍之廣創歷史之最。北京、上海、廣州「電燈搖動,令人頭暈目眩」。據《1920年海原大地震》一書記載:地震發生時,「狀如車驚馬奔,轟聲振耳,房倒牆塌,土霧彌天,屋物如人亂拋,桌動地旋,人暈難立。頃刻之際,何所為金湯鞏固者,頓成禿垣缺隙,昔之亭、台、樓、閣變為瓦礫之場;疇之畫棟雕樑,成為平坦禿垣。」地震波將海原縣一棵柳樹扭成兩半,86年後,古柳依然存活,其畸形的枝幹留下大地震的烙印。

動物驚恐 震前異兆明顯

 大震過後,各地死亡人數達23萬人,很多家庭無一人倖存。極震區的中心地帶,有的村莊甚至全村覆沒。幾十年後,後人從新挖出的被掩埋的村莊、倒塌的窯洞中,尚能見到遇難者的遺骨,窯壁上也仍能見到遇難者用雙手挖刨求生的痕跡。大震中的倖存者,多數是在偶然的情況下逃過大難,他們或在穀場勞作,或在戶外趕路,或出門尋找逃跑的家畜,才撿回一命。

 據寧夏地震局的資料顯示,海原大地震前曾出現地下水、動物、地聲、地光、氣象等方面的異兆。臨震前,豬、狗、牛、雞等動物驚慌不安,紛逃出村外。野生動物也表現極度不安。另據固原縣志記載,「未震之先,有居山之人,有時夜半聞溝內空響。」西吉、海原、固原一帶有人看見了西北山上亮光,不久就發生了地震。

保護遺跡 政府擬建博物館

 如今,踏足海原,隨處可見斷裂帶活動所形成的地質地貌現象,保存完好的有李俊地震大滑坡、西安菜園地震鼓包、陡坎、堰塞湖等。這些遺跡不單具有科學研究價值,也給科普活動提供了理想的場所。早在上世紀20年代,很多中外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地震專家就開始到海原實地考察。專家認為:海原大地震遺址的地震研究價值不僅在於中國,甚至在全世界都具有壟斷性和不可替代性。

 2006年,寧夏黨政高層提出,要建立「海原地震博物館」,保護和開發海原大地震遺跡、遺址,大力開發旅遊和科考價值,讓參觀者學習防震減災知識,提高地震應急救援能力。目前,寧夏有關部門正積極籌備召開大地震國際學術研討會,希望促進地震學界的學術交流,保護地震遺跡,開發旅遊。

藏寶傳說吸引尋寶人

 86年過去了,傳說中海原大地震掩埋的金銀財寶一直吸引著尋寶者的眼球,成為他們尋寶的原動力。

 據徐家匯觀測台記載:「地震發生後,有一個滿載金銀財寶的駱駝商隊全部在地震區的大路裂縫中消失了!當時,震央的海原乾鹽池盛產食鹽,乾鹽池城內商賈眾多,食鹽銷往周邊的固原、西安、蘭州等地。這一駝隊主人在繁華的大都市出售完食鹽,想利用年關的嫁娶高峰商機,傾其所有捎帶些金銀財寶準備回到海原大賺一筆。不料,返程途中遭遇地震,連人帶駱駝一起被地裂吞沒了。」

 另據著名地震專家謝家榮在《民國9年12月甘肅地震報告中》說:「地震後有傳,靖遠因山崩發現古城,一時,京、滬各地頗為信以為真者,且有廣東某君,擬組織一遠征隊往探其地,藉為古物學之研究。」後來也有人調查認為,當時發現古城之地可能是西夏王李元昊留下的避暑山城。

數千年後或再現大震

 寧夏地震局副總工程師柴熾章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海原斷裂帶是青藏高原東北緣的重要邊界斷層,其活動與高原的形成演化密切相關,是解答青藏高原抬升這一科學問題的關鍵之一。海原斷裂帶以大幅度的逆掩和顯著的走滑而著稱,地貌上表現為山地和盆地的分界線,沿斷裂帶還形成了許多大小不等的拉分盆地(如乾鹽池等),並使大量的地層、岩石和山脊錯段,包括黃河在內的眾多水系發生了同步彎曲。因此,海原斷裂帶活動的地質、地貌表現,連同地震遺跡,都是研究海原斷裂帶活動規律的寶貴資料。

 長期從事大地震研究的柴熾章表示:就大地震發生的規律和其形成的條件而言,海原地區再次發生大地震可能是數千年之後。在今後四、五百年內,海原地區可能只會發生一些二、三級的小震,不會再有大震發生。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