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華麗的舞台,色彩斑斕的戲服,正在上演一場獨特的英文粵劇。
文:張 曦
上世紀40、50年代,粵劇作為最流行的地方戲,在本港的號召力一度勝過電影。很多劇碼如《紫釵記》、《紅梅記》被搬上大銀幕,一齣《帝女花》更是家喻戶曉,紅遍全城。巔峰時,粵劇迷人數多達200萬。
也在同一時期,傳統粵劇又誕生出一種新形式——以同樣的臉譜,同樣的優美唱腔,同樣色彩斑斕的服裝,以及同樣精美的舞台佈景展現於人前,但演員口中吐出的不是粵語,而是英語。
1947年,香港華仁書院的教師及校友組成了華仁戲劇社,開創了英語粵劇的先河,不經不覺,今年已是華仁舊生英語粵劇團60周年了。為了慶祝這重要日子,劇團將在下月7日至8日,於文化中心舉行大型演出。
記者最近專赴華仁戲劇社的排練現場,一睹令人耳目一新的「洋味」粵劇,更了解其一路發展而來的文化內涵。
參與這次60周年演出的戲劇社成員,大多是50年代或之前入讀華仁的舊生。他們每星期都到華仁書院的禮堂排練,到了正式演出,還會有很多位前政府高官及社會知名人士參加。
記者趕去訪問時,還擔心會找不到,但在禮堂外的操場,已聽見熱熱鬧鬧的粵劇唱腔和念白,以及陣陣樂聲。
走進大禮堂,正逢部分演員在台上走場,雖然沒穿上正式的戲服,但仍看到靈活多姿的動作和走步,聽到有板有眼的唱腔。最特別的當然是英語唱詞,配上中國傳統的粵劇樂曲,瞬間體會到東西文化交融的獨特韻味。
華仁戲劇社主席、英語粵劇創始人黃展華是華仁1939年的校友,參與整個排練和演出。據他介紹,下月的演出除了慶祝劇社創立60周年,還為學校擴建計劃籌款。屆時,將演出四套折子戲,包括《佳偶兵戎》、《姻緣三訂》、《鴉雀如何作鳳凰》、《王昭君》。
創始初衷 推廣給洋人
黃展華曾為36首粵劇曲譜填上英文詞,可謂英語粵劇界的始祖。排練結束後,他開始娓娓道出當年創始英語粵劇的經歷。
在二戰結束後,很多外國人來港做生意,但晚上消遣少,不少人走去觀賞當時很流行的粵劇,但他們不明白粵劇的歌詞及文化意義,只知台上的人在「伊伊呀呀」。
黃展華說,萌發英語粵劇的初衷是讓外國人也能欣賞中國的戲曲文化。「很多外國人喜歡亮麗的舞台服裝,以及粵劇悠揚的曲調唱腔,無奈聽不懂,大大減低他們的興趣,所以我希望藉著填入英語歌詞,讓外國人欣賞時更投入。」
黃展華又舉例,在粵劇橋段中,舞台上只有4個人出現,唱詞中也能表達出百萬人的氣勢,又或幾張凳子就代表雄偉的長城。「這正是中國戲曲厲害的地方,當然也要解釋給外國人知道。」
細心譜詞 反覆斟酌再拍板
他回憶起,當年無意中與書院通曉中文的英語教師譚壽文神父(Father Sheridan),即興嘗試用英語填詞,將粵劇的唱詞原汁原味用英語唱出。「我隨口唱一句粵語對白,他即場翻譯,沒想到會受歡迎。」於是他和一班熱愛粵劇的校友,創立了華仁戲劇社,成為最早的英語粵劇社。
不過,西方語言能否與戲曲獨特的旋律「融洽相處」?黃展華說,最初在翻譯時經常會遇到唱出來感覺不像英語的情況。他解釋:「比如beautiful(美麗)一詞,按照英語音調,應該作向上音如『135』才合適,而如果唱成『531』,顯然聽起來就不是英文了。」
最初譜寫歌詞時,會和神父一起反覆斟酌。「一定是外國人能聽得懂的詞句才『拍板』。」有時一句英語句子中只有短短幾個單詞,但也需要配合粵劇中一句30、40個音節,配歌詞有一定難度。
後來經驗多了,他會特地挑選一些耳熟能詳的傳統粵劇曲調,應該是本地劇迷和外國人都特別喜歡的。
黃展華還告訴記者,首次演出猶如白話劇一樣,沒有唱曲只有念白,連功架做手也似是而非。到了第二次演出時,在與神父的共同合作下,才配合音樂唱出英文歌詞。劇社為了提高演藝水準,曾聘請粵劇名伶肖蘭芳教唱功及功架做手。
文化意義深遠 飄洋過海受寵
後來,他便開始琢磨歌詞內容。「一般以原創譜詞為多,但也會借鑒中文歌曲中好的句子。」正如黃展華所言,英語粵劇是中國曲配外國字的獨特表達方式。
「其實粵劇也有潮州方言版本,我們借著粵劇的曲調,大家喜歡的樂調,將西方語言融入,展現東西融合的不同味道。」說到這裡,他興奮地哼了幾句小調:「How much do I love you?」(我愛你有多深)。
對於20多年前受邀赴加拿大演出,黃展華還是記憶猶新。在本港「土生土長」的英語粵劇飄洋過海,得到當地人士的熱烈歡迎。而且,多倫多女市長更曾穿著戲服跟黃展華學戲。「我讓她穿上漂亮的戲服扮演公主,教她功架做手,走了幾下台步,她非常得意!」記者正疑惑如何在短時間內教授洋人唱對白,他笑言:「只是客串啦!外國人能親自參與粵劇中就很開心了,而且歌詞都聽得懂。」
熱忱興趣 只為文化
當記者問起,英語粵劇的表演形式與傳統粵劇有何不同之處,黃展華笑了笑:「只是在於語言不同,其他的如曲調、舞台背景、台步、戲服等都原汁原味,完全按照粵劇的傳統。」
發展至今,華仁戲劇社從60年前主要向外國人推廣戲曲文化,變成近年多為慈善籌款性質的演出;從當時一批對粵劇有濃厚興趣的校友結社組團,到現今演變為社會各界英語粵劇愛好者積極參與的平台。英語粵劇已成為一種東西糅合的獨特文化。
「很多人都為了興趣而來,我們會請專業人士作指導。幾十年來,他們每次慈善演出完畢,都會再問下次是甚麼時候。」
據他介紹,這次劇社60周年慶演的約有40多位演員,其中一位更是日本粵劇迷。一班人自去年9月開始便每周準時聚集排練,為了華仁,為了慈善,也為了東西融合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