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月20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城市越位 突出個性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1-20]
放大圖片

威尼斯大運河

 世界著名水上城市威尼斯素有「亞得里亞海明珠」之稱。它的美是在於整個城市的道路由水和橋構成,主要交通工具不是汽車,而是「水的士」——船隻。威尼斯大運河是整個城市的動脈,正如維多利亞海港對香港人的意義一樣。本港新晉建築師葉長安,對這個水上古城的建築及公共空間擁有獨特的看法。

 在威尼斯,幾乎所有建築都與水道有緊密關係。當地居民只要推開家門,再走多幾步,便能見到水,這是最具特色有趣的地方。葉長安認為,以城市作為整體來欣賞,水道亦是建築的一部分。「若高空俯視整個威尼斯城,能夠見到水陸輪廓分明,除了一條大大的運河,周圍還延伸出許多小運河、橋、廣場等,連在一起就構成城市水陸交融的建築特色。」

 這塊面積如九龍半島的地方,汽車很少,空氣污染問題不太嚴重。葉長安坦言,本港其實也有不錯的水資源,發展時可以多加考慮利用水源。「這可能性其實並非很小,本港交通並不一定要以車為主,也不一定需要特別多的跨海橋和隧道,以環保及生態出發,可行性不是沒有。」

 葉長安去年到威尼斯參加「第十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他亦是作為本港首次參展的策展人之一。談到這個水城的公共空間,葉長安最欣賞的是最重要的公共活動中心——聖馬可廣場。「那裡絕對是一項成功的公共空間,似乎所有人都聚集在廣場中,餵白鴿、坐在一起聊天、在周圍咖啡店的喝咖啡。」

 他認為,公共空間最重要的元素在於其應該是最舒適,最安全,也能提供集體活動的地方。他更直言本港略欠缺公共空間。「尖沙咀的文化中心未必是一處最完善的公共空間,總覺得人流的路線不是太清楚,又有些暗角位,並不舒適。」

 一個好的公共空間應該注重無形的手段,建築師在設計時不單只是考慮硬件。「比如需要地下的物料、空間的面積,通常高矮大小是一個人很潛意識的要求,以人為本才是設計根本。」

 葉長安又提出公共空間也可是一個城市的主題,更是傳達城市訊息的身份象徵,尤其是歷史早年,在其他資訊並不發達的時候,公共空間就是最好的傳達媒介。「一進入聖馬可廣場,人們便能清晰見到聖馬可大教堂和四角形鐘樓、總督府和聖馬可圖書館,整個城市的特徵突現。」

 值得一提的是,雙年展本港展覽的主題為「反之亦燃 城市越位」,「越位」這個創新概念,是葉長安與同事從當時世界盃中引發而來。他解釋,在足球中「越位」不只是空間問題,更是一個時空的概念。運用到建築中,可以稱作「物件轉移」。

 正如本港現位於赤柱的美利樓,這個悠久的殖民地建築原本坐落在中環,因建造中銀大廈才將其「轉移陣地」,並基本保留原本材料及特色。「可能幾百年之後,寫美利樓歷史的人,就會覺得很有趣,是香港建築的特色。」

 「『越位』的意思正是在於,將一項建築移來移去,但不只是位置調換這麼簡單,卻永遠會有新的生命和活力在燃燒。」

 不過,葉長安也談到,建築越位不一定只是整棟樓完全移動,一些與當地文化相符的東西,或者建築部分的元件,亦能「移」出新的生命來。他又轉回威尼斯的建築:「例如聖馬可大教堂上面的四匹馬,本來不屬於當地,應該是15世紀從希臘或羅馬打仗之後贏回來的。」

 「也許最初,這四匹馬與建築形象並不符,但放得久了,人們會覺得它由始至終都應該是在這裡的。」在葉長安看來,這是越位的特性,文化的「越位」也許比建築物本身流動來得更重要。被拆除的天星碼頭,除了集體回憶,根本而言亦是一種城市符號、文化符號,是否本應考慮「越位」?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節目「世界不是平的」第三集(1月21日)內容,節目主持為劉雅欣、葉冠霖,這集嘉賓是青年建築師葉長安。節目逢星期日,下午1至2時於港台第一台(FM92.6-94.4)播出,港台網站(www.rthk.org.hk)提供重溫。部分圖片由葉長安及潘子建提供) 張 曦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