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解志熙這部書,原文刊出了梁實秋的少作。照片由作者提供
黃仲鳴
嗚呼,蚊耶蚊耶,汝無知耶?蚊耶蚊耶,汝無靈耶?豈不知人?萬物之靈,而自來送死耶?抑與我三生有隙,故來擾我清夢耶?……
以上一段文字,乃何人所寫?蘇軾乎?韓愈乎?我相信讀者諸君,無一人能猜得中。揭穿謎底,包保大家愕然。作者乃現代「知性散文」大家梁實秋是也。
我們翻開梁實秋的《秋室雜文》、《雅舍小品》等書,當發現:梁實秋怎會寫出這等文言小品來了?
這不是梁實秋成名後的作品,是他尚未學成出山之作;換言之,是他的少作,是他十八歲就讀於北京清華學校時的作品。
文首所引,是《驅蚊檄》其中一小段。此文刊於清華學校《癸亥級刊》。所謂「癸亥級」,即一九一五年九月入中等科,而「以畢業高四之年當在西曆一千九百二十三年夏,干支在癸亥,故定名千九念三級,又名癸亥級,或稱念三級,則省文也。」這是該刊所載的解釋。當然,這部罕有的級刊,我沒有見到;連搜尋梁實秋佚作不遺餘力的陳子善也見不到,我是在解志熙所著《摩登與現代——中國現代文學的實存分析》一書看到的。梁實秋的少作,解志熙的大著也選錄了。功德無量。
據解志熙說,梁實秋在這級刊,發表了多篇文章,包括《胸戰》、《戲墨齋叢話》、《驅蚊檄》、《筆記八則》。這四篇文章風格迥異,相同者俱以文言文書寫。每篇解志熙都有釋文。《筆記八則》是補白文字,散落刊內,目錄寫作《補白十則》,八則為梁所撰,解志熙易名為《筆記八則》刊出。
級刊內的同學錄,有「姓名—梁治華,字號—實秋,年齡—十八,籍貫—京兆大興」。梁治華就是梁實秋,十八歲而著有文言作品,可見梁實秋的古文根基相當不錯。《驅蚊檄》當是倣效韓愈的《告鱷魚文》。韓文有「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七日,七日不能,是終不肯徙也」;梁文將這幾句照抄照搬,當是無可厚非;學生通過模仿範文來學習,解志熙說,在過去的時代是視為正當、不足詬病的。
不錯,只須我們檢驗一下,劉禹錫的《陋室銘》,步其格調,甚至連字句都仿到十足者,不知凡幾也。這是昔時的學風,不算抄襲。
所謂「胸戰」,現代人必定費解。解志熙說:「大約相當於後來人們常說的『內心矛盾』、『思想鬥爭』。」這個名詞,於今已成佚詞。
梁實秋這幾篇少作,亦無甚驚喜,只不過向我們展示出,由五四時代過來的文人,大都經過古文的浸洗,也能寫得一手好文言。梁實秋如是,魯迅如是。只不過,梁實秋以白話散文鳴於世,更以深厚的英文譯出莎士比亞,有誰知道他是文言好手?這幾篇文言之作能出土,正是「補白」了研究梁實秋的好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