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07年2月1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旅遊文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小飛俠阿童木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2-01]
放大圖片

莫理斯

 我小時候頭髮非常鬈曲,無論怎樣梳理,頭頂也總會冒起兩隻小小的髮角,街坊士多的老闆因此便喚我作「小飛俠」。他們所指的並非英國二十世紀初作家J. M. Barrie筆下的小飛俠Peter Pan,而是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最出名的傑作--髮型呈現兩隻小角的「小飛俠阿童木」。

 時至今天,日本風格的漫畫和動畫,已經深深滲透了西方流行文化,manga(日文「漫畫」兩字的發音)和anime(「動畫」animation的日式英語名稱)亦成為現代英語的一部分。手塚大師的小飛俠,便是帶起這潮流的第一套作品。

 小飛俠阿童木日文原名「Tetsuwan Atomu」,第一個字漢字寫作「鐵腕」,第二個字則是日語對英文字「atom」(原子)的拼寫,所以中譯還有「原子小金剛」和「鐵臂阿童木」等名稱。不用多說,「阿童木」(亦有作「阿童目」),當然便是他日語名字「Atomu」的中文音譯。

 阿童木最先登場是於1950年代時的連載漫畫,在60年代初拍成黑白電視卡通片集,不單只在日本極受歡迎,後來亦遠輸到世界各地,更成功地打入了美國市場。而由於英語版的翻譯及配音做得非常出色,當時許多美國觀眾根本不曉得牠是來自亞洲的進口貨,還以為是地道的本土出品!

 阿童木的本名,如果當時直譯成英文應作的「Atom」,改為聽起來更美國化的「Astro Boy」(中文可譯作「太空小俠」)。在英語世界裡,這個名字直到現在仍是這個卡通人物的「正式」名稱,深入民心。

 至於其他配角的英文譯名,很多亦頗有心思。例如在原著故事裡,收養小飛俠的科學家,頗詼諧的日文原名是「御茶水」(Ochanomizu)教授;英譯版亦很幽默,因為取笑他身形笨重,便給他起名為「Packadermus Elefun」。 前名源於英文「Pachyderm」一字,取自拉丁文「厚皮」的意思,是對犀牛、大象等皮膚特厚的動物的正式統稱,而姓氏更明顯地是「elephant」(大象)的仿音!

 不過最妙的例子,還是阿童木創造者天馬博士的英語譯名。他製造這個小機械人原本的用意,是為了紀念逝世的愛子。在英語電視版中,博士叫做Dr. Boyton,但關鍵之處,其實卻在他已故兒子的名字Astor Boyton。換一換前名最後兩個字母,再減去姓氏的第二個音節,不就正是這位亡兒的代替品Astro Boy本身的名字?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旅遊文化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