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2月2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木棉袈裟歸處 蜀寧國寺探蹤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2-23]
放大圖片

本報駐四川記者:李和平、楊海

 上世紀80年代,香港嘉民影業公司和福建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了電影《木棉袈裟》,這部功夫電影的走紅,讓佛門至寶木棉袈裟一夕之間家喻戶曉。作為禪宗傳承衣缽的唯一法證,木棉袈裟充滿奇幻色彩,歷代禪宗祖師甚至多因此衣境遇險惡。木棉袈裟究竟是怎樣傳承的?為何與異國皇子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最後歸於何處?本報記者親赴木棉袈裟傳說中的最後歸藏地──四川資中縣寧國寺,探尋木棉袈裟的種種傳奇。

 四川省資中縣寧國寺是木棉袈裟有史記載的最後歸藏地。寧國寺始建於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原名德純寺,宋代更名為寧國寺,是巴蜀禪宗保唐禪派的祖庭。

 寧國寺位於資中城北10里的棲神山上,千年來雖屢歷戰亂,但佛門氣象仍存,古剎森森令人肅然起敬。聽當地長者講,寧國寺在上世紀中葉前香火鼎盛,廟產土地方圓15里,周邊大小寺廟百餘座,往來香客絡繹不絕。

釋迦牟尼親傳信物

 中國近現代史料學會會員宋國英認為,資中寧國寺與我國古代四大佛教聖地中的五台山、峨眉山屬同一時代建寺,比九華山化成寺早550多年,比普陀山不肯去觀音院早700餘年,是全國歷史最悠久的佛教寺院之一。由於歷史原因,寧國寺如今五重大殿只剩下一重七佛殿,殿內供奉著禪宗智詵、處寂、無相三位禪宗祖師。

 據資中縣作家協會主席鐵波樂介紹,充滿傳奇色彩的木棉袈裟是梁武帝時(約535年)由南天竺僧人菩提達摩帶到中國來的。達摩自稱是天竺禪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師,憑證就是那件釋迦牟尼親手傳下來的木棉袈裟。菩提達摩曾言:「得其衣者,表法正相承。」自此木棉袈裟便作為佛法的信物在達摩之後代代相傳。

 鐵波樂是土生土長的資中人,對地方文化異常熱愛。他遍翻史書,得出木棉袈裟最後歸藏地應是資中的寧國寺。公佈這一論斷後,惹來眾多學者與之辯論,但至今沒人將他駁倒。鐵波樂說,木棉袈裟本是一件高僧穿戴的普通袈裟,由於其是禪宗傳承衣缽的信物,就平添了許多刀槍不入、水火不侵的神話色彩。

 據傳,這件禪宗至寶傳至六祖慧能時,被武則天強行交換進了皇宮。之後,武則天將其賞賜與智詵。智詵俗姓周,出生資陽,師從五祖弘忍。鑒於慧能等人得到袈裟後的遭遇,他怕被劫殺,便帶著弟子處寂回到了資中的德純寺。圓寂時,傳木棉袈裟與處寂,後來處寂又傳與其弟子無相。

「金和尚」傳最後一代

 2005年4月中旬,寧國寺來了一批特殊的訪客。這是一個由中韓佛教高僧和專家組成的考察團,他們是為尋找「保唐禪派」和無相禪師的蹤跡而來。

 公元728年,一位韓國僧人「浮海西渡」,來到大唐京都長安。此人是新羅國國王金興光的第三子,在該國郡南寺出家,人稱「金和尚」。他到長安受到唐玄宗的召見,將他編籍入禪定寺。他慕名來到資中想參拜木棉袈裟的持有者智詵禪師,但智詵已謝世,由其弟子處寂接任住持。

 處寂稱病不見金和尚,他便在廟門外燃指為燈,以示誠敬。處寂感動,便收他為徒,賜名無相,但資中人仍喜歡稱他為「金和尚」。在資中鄉村提起無相禪師,很多人都不知道,但說金和尚,上了年紀的人大多知曉。無相在處寂身邊學了兩年禪法,之後就到距德純寺10里之遙的御河溝獨修「杜多之行」。處寂念其學法之誠,謝世時便將木棉袈裟傳與了無相。

 天寶元年(742年),無相禪師被人迎請到成都開示禪法。安史之亂時,遇避禍於蜀的唐玄宗,被玄宗引為故交,御賜大慈寺資其弘法。無相常住成都淨眾寺,形成淨眾禪派,弘法20多年。792年,無相禪師坐化於成都大慈寺,年享79歲。無相禪師在資中民間影響甚大,一些上了年歲的老人至今還能說出許多金和尚的故事。「金和尚是個奇人,他有件寶衣,能夠避水火,刀槍不入,是寧國寺的鎮寺之寶。」當地村民稱。

 木棉袈裟自佛祖釋迦牟尼傳了二十八代,在中國達摩祖師傳了六代,智詵禪師傳了四代,最終由無相傳到無住禪師,後來又傳給了誰,去向哪裡,史籍文獻沒有記載,便不知下落了。

智詵禪師與保唐禪派

 佛學界有句名言:「言蜀者不可不知禪,言禪者尤不可不知蜀。」要了解四川佛教,須從禪宗始。唐代初葉,佛教的禪宗分為以慧能為首的南派和以神秀為首的北派,宗教史上稱為「南能北秀」。在這兩派之間,還有一個既不依南也不附北的「保唐禪派」,知道的人就不太多了。

 智詵俗姓周,四川資陽人,13歲在丹山削髮出家,後住持於資中寧國寺,住了10餘年,翻譯《萬佛經》。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年),玄奘從天竺取經回國,他專程前往長安宏福寺,拜玄奘為師,研習《唯識論》。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又到湖北黃梅雙峰山,拜禪宗的第五代宗師弘忍為師,為弘忍的十大弟子之一。10餘年後,他學禪有成,回到資州守國寺,弘揚佛法,化導眾生。

武則天賜袈裟

 唐時,武則天從達摩的第六代傳人慧能手中得到木棉袈裟。一天,她將高僧叫到一起,問道:「爾等出家之人,有無慾望?」神秀、慧安等九個高僧都說無慾。唯有智詵回答「生則有慾,不生則無慾。」武則天認為他敢講真話,便出人意料地將木棉袈裟賜給了他。他怕在京城樹大招風,又年邁思鄉,便帶著弟子處寂悄悄地回到資州,將木棉袈裟深藏於資中寧國寺。智詵在寧國寺前後住了30多年,他的歷史功績是自立門戶,豐富和發展了禪宗的理論體系。

 智詵的學說獨樹一幟,既不依南,也不附北,是一種「活潑潑的禪法」。他一反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教規,筆耕不輟,大立文字,著有《虛融觀》三卷,《緣起》一卷,《般若心疏》一卷。智詵卒於長安二年(702年),享年97歲。圓寂前,他將木棉袈裟傳給處寂。

 處寂收了很多徒弟,連「踏殺天下一匹馬」的馬祖道一都曾當過他的學生,此外還有梓州禪師、承遠和尚、無相法師等。無相是新羅國國王的三皇子,於開元十六年(728年)來到中國,拜於處寂門下,潛心研習智詵學說。後來,無相被接到成都淨眾寺,住了20多年,大力傳播智詵禪法,創立了淨眾宗。智詵的第四代傳人法號無住。無相死後,無住移居保唐寺,正式打出「保唐禪派」的旗號,在佛教界影響巨大。遺憾的是,智詵的禪法由於沒有傑出的弟子繼承而逐漸衰微,只有其起根發始的資中寧國寺七佛殿至今猶存。

寶衣化大蟒 偈語示五代

 資中民間傳說,「寶衣藏在廟前的一個石塔裡,清朝時候,端王爺來到資州,聽說此事,派兵將石塔打開,想取走寶衣,那寶衣便化為一條大蟒,飛走了。」

 學術界對木棉袈裟亦有頗多異議,有人認為達摩祖師從沒傳過法衣,是保唐禪派為抬高自己身價而編造出來的一個神話;有人則根本否定歷史上有過此衣傳法的禪規;而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卻將其引為信史,寫入他所著的《中國通史簡編》。

 達摩的傳衣偈為「吾本來東土,說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意思是「我本來到中國,是為傳佛的正法,而救度一切眾生的迷情。我這一花將來會開五葉—即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五位祖師,到時候就不須傳此衣,只要傳法即可。」當初五祖對六祖也說:「衣為爭端,止汝勿傳。」由此可見,唐朝時期佛法普及,木棉袈裟作為佛法衣缽的法證的意義也就不存在了。

 2005年資中縣開始出資修復寧國寺,寺廟主體將還原成原來的五重大殿的規模。不巧的是,記者採訪時恰逢中國當代八大高僧之一的寺廟住持釋清德法師外出。從其徒弟處得知,為重建寧國寺,釋清德住持已募資800多萬元,全部修繕計劃今年6月完工。鐵波樂說,政府為搬遷寺廟附近的群眾做了很多工作,希望把寧國寺恢復昔日原貌。而曾在宗教史上地位異常顯赫的法信木棉袈裟現存何處之謎,仍然有待揭曉。

木棉袈裟流傳圖

 釋迦牟尼

  ↓

菩提達摩(天竺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

  ↓

 惠可

  ↓

 僧璨

  ↓

 道信

  ↓

 弘忍(五祖)

  ↓

 慧能(六祖)

  ↓

 被武則天取得並賜予智詵

  ↓

 處寂

  ↓

 無相(金和尚)

  ↓

 無住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