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4月1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拓展廣闊的發展空間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4-10]

周八駿 資深評論員

 拓展廣闊的發展空間包括兩方面:其一,在香港本地,盡快完善和提升產業結構,盡量為不同教育水平和不同技能的勞動者提供適合他們各自特點的就業機會以及向上流動的機會;其二,在全國範圍,加快香港經濟與國家主體經濟、尤其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經濟的一體化,通過產業分工合作和人員跨境流動,來為香港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及向上流動的機會。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在《明報》2007年4月3日A28「論壇」發表《單向化的文憑拚搏遊戲》,引述他最近訪問一位家長(中產階級人士)的談話。那位母親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的問題是:這個社會經過一段快速發展之後,環境、空間已經變得越來越狹窄,令人感覺不自在,局促不安。」她說:「很多香港人一天到晚還在談「獅子山下」,講在過去只要努力奮鬥,每個人都有出頭的機會,其實是有兩種心態。一是懷舊,順便講講一代不如一代;二是講這番話的人內心焦慮,經過一番努力,但又未能見到成績,前路茫茫,惟有把事情理解為一個個人意志的問題,或者這樣心裡會好過一點。」她認為:「香港人還是很有拚搏精神,問題是個人的努力奮鬥都局限在一或兩種渠道,感覺是越來越擠迫,看不見出路。」呂教授文章旨在揭示,在一個越來越狹窄的發展空間裡,越來越多香港人不得不以提升學歷來爭取向上流動的困境(太過擠迫)和困惑(難以如願)。

香港居民的發展機會變狹窄了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確是香港的黃金歲月。不少香港居民有懷舊情緒,同那一段時光留下的美好記憶直接相關。大多數百姓的認知是感性的,他們對一個年代的評價,對一屆政府的評價,往往取決於其個人和家庭的利益。回歸祖國近10年的香港依然不少人懷念九七前,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香港經濟陷入困頓,直至2006年香港名義本地生產總值才超過1997年,而香港相當一部分居民的收入至今尚未恢復1997年的水平。

 香港居民普遍具有頑強拚搏精神,這一點是我這個從內地移居香港的香港人切身體會的。我曾多次被內地人士問同一個問題:什麼是香港人最可貴的品質?我總是簡練地回答:那就是香港人的敬業精神。

 然而,「敬業」必須是有「業」可以「敬」。如果香港居民的發展機會和路徑變得狹窄了,那麼,香港社會就難免變得煩躁不安。

提升產業結構重新擁有多元化的發展機會

 曾蔭權先生在成功連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三任行政長官後表示,他將帶領香港走上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我理解,那應當包括為香港拓展廣闊的發展空間以便香港居民能夠重新擁有多元化的發展機會和路徑。

 拓展廣闊的發展空間包括兩方面:其一,在香港本地,盡快完善和提升產業結構,盡量為不同教育水平和不同技能的勞動者提供適合他們各自特點的就業機會以及向上流動的機會;其二,在全國範圍,加快香港經濟與國家主體經濟、尤其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經濟的一體化,通過產業分工合作和人員跨境流動,來為香港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及向上流動的機會。

 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空間不完全是面積的概念。通過產業提升,通過市場細分,通過社區發展,通過人口增長,通過人力培訓等等,在一個有限的面積內,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空間可以得到可觀的開拓。

香港發展的局限不可低估

 然而,有限的面積最終限制人口增長並規限資源。所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空間終將受制於有限的面積而不可能無限開拓。香港固然可填海造地,但其面積增加十分有限。一千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對香港近七百萬人口的發展已形成不可低估的局限。何況,21世紀全球競爭是以區域為單位而不再以單個城市為基礎。

 今天,香港的許多中產階級人士切身感受他們的發展空間越來越狹窄,佔香港勞動人口約四成的中三以下教育水平的勞動者又如何?的確,香港總體失業率已由2003年中的歷史高點8.6%銳減至4.3%,可謂從「山頂」降至「山腰」。成績不可謂不顯著。但是,其中,多少是經濟轉型的成果?多少是經濟周期性復甦的結果?如果現有產業結構遭遇一次嚴重的打擊或衝擊,當前的繁榮景象將復何如?

 呂大樂教授在其文章結尾感歎:香港「市民在七八十年代時感覺良好,不是因為殖民管治深得人心或人人成功,而是對不同的人而言,有不同的發展機會和路徑。雖不平坦,但各形各色,存在各種可能性。現在,過渡的工具、策略性思維反而將整個社會變得單向、平面。曾經較為多元化的香港社會,已逐漸變為獨沽一味。繼續這樣走下去,是出路?還是死胡同呢?」我理解呂教授的憂慮,但不同意把問題歸咎於所謂「過渡的工具、策略性思維」。關於這一點,限於篇幅,容另文分析。(本欄每周二刊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