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新 首都經貿大學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從2005年底至今,德國原總理施羅德、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和英國首相貝理雅相繼謝幕,默克爾、薩科齊以及極可能出任英國首相的白高敦等新生代領導人已經或即將登上執政舞台。如果聯繫到2004年西班牙、2006年意大利和奧地利大選後領導人的變更,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歐洲各大國已悄然完成了一輪權力新陳代謝。歐洲各國領導人的權力交替,勢必深刻影響到其與中國的關係。
新挑戰不可小覷
透過他們在外交方面的言行舉措可以看出,他們的上台,既給中歐關係帶來了系列挑戰,也提供了不小的發展機遇。
挑戰之一,就是中國同德國、法國等國關係漸入佳境的良好勢頭,遭遇到領導人「更迭效應」或者「政黨輪替效應」的衝擊,新領導人為了鞏固執政地位,迫切需要在內政外交上建立新權威、樹立新形象,因而都會在短期內對中歐關係的良性發展帶來一定負面影響。
挑戰之二,就是多數歐洲新領導人對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篤信,特別是在人權、環保等方面更為理想主義的激進姿態,也會給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的中歐,在維繫並增進政治互信等方面帶來不小的障礙。對中國在人權、宗教、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的問題容忍度下降,發出更多批評指責聲音,就是這種挑戰的集中反映。
挑戰之三,就是這些新領導人都針對本國經濟社會困境提出了諸多改革措施,急切兌現承諾的心態,將使他們在中歐貿易摩擦方面較之前任更加激進、強硬,採用內外雙重標準的「貿易保護主義」心態將是中國經常面對的問題。居高不下的失業率,超過1000億歐元的對華貿易赤字,都使得歐盟不斷要求中國開放包括服務業、金融保險業等在內的多個部門,打破許多現有的投資設限,並對中國輸歐產品徵收反傾銷稅等,這些都是近年來中歐貿易摩擦的常見領域,新一代領導人上台極有可能在類似問題上更為苛刻。
新機遇彌足珍貴
當然,新領導人上台並非意味著中歐關係將出現無法克服的困難,更非雙邊關係的大逆轉,因為他們的上台,並未減少中歐關係發展的正面因素,甚至還帶來了新的機遇。
其一,歐洲新領導人普遍反對以伊拉克戰爭為核心的美國新保守主義、單邊主義,以及在全球氣候變暖方面的美國中心主義,是中歐關係的穩定和發展,提供了一個轉瞬即逝卻又彌足珍貴的重要契機。
其二,美俄關係的微妙變化,以及伊朗核問題、中東問題的解決等因素,也為中歐關係的延續、鞏固提供了正面動力。
其三,歐洲各國聯合政府居多,政治版圖上中間勢力獨佔鰲頭的現實,也為中國化解不利因素、繼續推進中歐友好合作提供了重要可能。
其四,新一代領導人大多原本就同中國保持著密切溝通與交流,許多人對中國有著較深的了解,對中國崛起帶來的機遇和影響也有著更為深刻的思考動力。
挑戰不可忽視,機遇轉瞬即逝,中國該如何加以應對呢?
新思路方能應對
在政治上,中國要繼續加強同歐盟各國的對話、交流,通過卓有成效的國內改革以及人權交流對話等,消除歐洲新一代領導人在政治上的對華誤解,鞏固並增強歐洲對中國和平發展的信心和支援支持。
在外交上,要針對歐盟擴大自主性和影響力的訴求,在朝核、伊核、中東以及非洲等國際問題上加強與歐洲的磋商協調,在安全、反恐、能源、環保等多個領域拓展並加深同歐盟各國的交流合作。
在軍事上,加強中歐軍方交流,促進雙邊理解的加深,在爭取解除歐盟對華軍售禁令問題上既要有足夠耐心、堅持循序漸進,又要利用新的契機有所作為,為問題早日圓滿解決奠定基礎。
在經貿文化領域,要在按照承諾循序漸進地開放國內投資和貿易市場的同時,在國內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努力提升出口產業結構,在國外大力開拓新的海外市場,讓亞非拉新興市場來平衡歐美日市場的過大權重。還應學會更加嫻熟地運用世貿規則解決中歐貿易摩擦,努力建立中歐經貿合作的協調對話機制,促進雙邊經貿關係良性發展。在文化、教育、科技領域,要繼續加大交流合作的力度,特別是努力擴大文化產品輸出力度,促進不同文明、文化的理解、寬容與交流、融合。
只要中國注意加強對歐洲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全面研究,在外交等方面形成理性清醒的科學判斷,始終理智冷靜地思考雙邊關係及其在全球外交中的地位,就一定能夠把握歐盟各國領導人權力交替帶來的有利形勢,讓中歐關係在歐洲權力嬗變和政治版圖微妙變動中,繼續沿著健康軌道良性發展。(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