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良 資深評論員
《中大學生報》「情色版」風波引起社會人士的密切關注,不少市民反對學生報的低級猥褻,批評學生報成員以言論自由和學術討論作為抗辯理由來混淆公眾視聽的不當做法。
不能逾越法律和道德界限
政府的淫褻物品審裁處已將《中大學生報》2、3月號的「情色版」裁定為二級不雅,令該學生報成為本港首份被評為二級不雅的學生刊物,同時影響中大校譽。闖了禍的學生報成員一直拒絕認錯;多個舊生組織、學術團體及一些中大學生也為他們砌詞辯護,「鼓勵」他們繼續與社會的道德標準對抗;更有一些政治人物和組織故意淡化《中大學生報》挑戰社會道德底線的嚴重性質,企圖騎劫學生報「情色版」事件擴大事端,挑起社會矛盾,以求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中大學生報》是份公開出版物,帶有大眾傳媒的成份,當然要受相關法律規管,亦應遵守相應的專業操守,辦學生報同樣不可踰越法律和道德邊界。「情色版」內容涉及亂倫、性虐待,與一些淫褻刊物相比雖屬小巫見大巫,但仍令人厭惡,不能接受;學生報成員在製作過程中只顧及自己的主觀意願,認為言論自由、個人主義「大過天」,將私人的看法無限擴大,罔顧他人感受,在所謂「編輯自主」之餘,卻忽略了他們承擔社會責任和顧及他人感受的義務。而正確的新聞自由,不但要受相關法律制約,也要考慮到社會道德、宗教、風俗等因素而有所自律,不能為所欲為。
不可掛羊頭賣狗肉
大學是一個可以容納各種思潮碰撞、引發激辯的自由開放場所。大學生的探索精神,是社會不斷進取的動力之一。大學學生報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有關學校學生的精神面貌,因此內容包括學生們關心的各種報道和評論,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前提下,大學生關心情色問題,探討色情問題,《中大學生報》如對諸般情色進行學術探討,並非不可,社會應以包容態度,給予大學生討論問題寬鬆的自由空間。但現在的問題在於:一是「情色版」上文章的目的是否純真和學術討論,還是掛羊頭賣狗肉、仿效黃色刊物之下流猥瑣,事實是學生報成員借所謂學術研究、社會問題為名,涉及一大串旨在販賣色情的問題;二是校園的言論自由並非沒有底線的,同時也不能突破社會主流的倫理道德觀念的藩籬,越過底線和藩籬,就是濫用自由,就是淫褻不雅,其中並沒有可以討論的空間;三是在香港色情資訊和淫賤文化氾濫的背景下,作為大學報的辦報態度更需謹慎,要自重及有責任感,不是社會不許談「性」,而是必須懂得性愛和淫賤是涇渭分明的兩件事。
批評要嚴處理宜寬
學生報「情色版」文字露骨、粗鄙,其「不雅」是不爭的事實,不配大學生身份,亦難登學術之殿堂,毋須再強辯。學生報成員應有道德勇氣認錯,對社會上的批評乃至譴責,應理性對待和深刻反思。另一方面青年學生是未來香港社會之棟樑,社會大眾當不能眼看我們的下一代走入歧途而無動於衷,但對學生報「情色版」事件的關注焦點,應該是批評要嚴、處理宜寬。若對大學失誤施以嚴厲懲處,會產生過猶不及的效果,無助於學生認識和改正錯誤,亦無助於學生把握探討敏感議題與社會道德容忍的平衡尺度。只要學生自願反省,社會都應該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對待他們,讓他們更好地成長,藉此事件「經一事,長一智」,積聚智慧。
同時不得不提的是,通過《中大學生報》「情色版」風波,本港社會必須反省整個社會文化對青年學生的不良影響。現時香港大部分媒體都是好的,在監督社會、維護公眾的知情權以外,還提供了大量真實、科學、健康、現代的資料給予年青一代,開拓了他們的眼界,豐富了他們生活,增加了他們的知識,提升了他們的認知來適應社會道德要求,進而內化為自己品質,形成完整的人格。但是,毋須諱言,大學生這次探索因衝擊了社會道德底線和文明禁忌而出現差池,實際上他們正是本港一些媒體淫風的受害者,年輕人在其薰陶下迷失於道德歧途,社會必須重視香港新聞生態受到污染的問題。同時,這也凸顯了盡快完善訂於20多年前的現行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和加強本港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