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薪酬趨勢調查結果昨天公布,在扣減公務員增薪點後,公務員薪酬趨勢淨指標由低層增加3.91%至高層增加4.96%。行政會議將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對公務員加薪問題作出決定。隨著近年來經濟狀況持續好轉,公務員經過去七年凍薪減薪,倘能重獲加薪,合理分享經濟復甦成果,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政府應增強透明度,向社會清晰交代薪酬趨勢調查機制及增薪幅度的理據,充分體現公平合理原則,令公務員的加薪幅度貼近真實的市場水平,才能獲得市民理解和支持。
政府所作的公務員薪酬趨勢調查,得出的結論是過去一年私人機構給予僱員的平均薪酬調整幅度介乎4.28%至5.59%。然而,由於調查選取的參照對象側重於大企業,91間參照企業包括72間規模較大和19間規模較小的公司,不僅大小公司比例失衡,而且由於一間大公司的人數往往超過許多間小公司人數總和,所以有關調查偏重反映職優薪高的大公司的薪酬水平,而非真實的市場水平。為使公務員薪酬水平真正貼近市場,政府應增加中小企業參與薪酬趨勢調查的比例。
本港多個機構今年初所公佈的薪酬調整建議,加薪幅度介乎2.9%至3.2%。相比之下,政府得出的私人機構加薪幅度顯然偏高,難怪連公務員團體代表也感到驚喜。應該看到,隨著經濟轉型和社會M型化,本港薪酬兩極化趨勢愈加明顯,包括中產在內的許多市民加薪幅度很小,有些人甚至不加反減。相比之下,公務員工作穩定,每年還有增薪點,若加薪幅度過高,脫離市場水平,恐會加劇薪酬兩極化趨勢。
公務員如何加薪,不應忽略公務員薪酬變化的歷史。金融風暴和沙士期間,本港百業蕭條,私營機構為降低經營成本,即時作出應變,大量裁員減薪,令公務員薪酬遠高於市場水平的現象十分突出。及後公務員薪酬雖回復1997年6月30日的水平,但公務員薪酬水平還是偏高。若此次公務員薪酬加幅再高於市場水平,不僅過去幾年調整公務員薪酬的努力付諸東流,而且會加重納稅人負擔,加大政府成本,有損本港競爭力及影響社會和諧。
公務員加薪不單影響16萬公僕,還包括十幾萬公營機構和資助團體員工。由於涉及面很大,政府應從社會公平與和諧層面進行審慎考量。(文匯社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