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章 雋
近段時間來,香港的社會話題最熱不過中文大學學生報的情色版事件。一邊批評這是不雅,令人不爽。一邊認為這是拓展討論空間。踵之,香港淫褻及不雅物品審裁處完成評級,並決定將學生報2、3月號的「情色版」裁定為二級不雅,正式登報公開評級結果,令中大學生報成為首份被評定為二級不雅的學生刊物。緊接其後,就有人透過互聯網向審裁處投訴,說《聖經》也涉及不雅話題,不知道算不算圍魏救趙的策略。一時間甚麼是不雅,甚麼是可以接受的「討論空間」,成為媒體關注的對象。報上刊登了最新的市民調查,據說,「74%的受訪者對中大學生報情色版問卷調查的某些字眼感到反感,近43%受訪者認為,應該進一步處罰學生報編輯。」但該報道同時也補充說,大部分人均接受情色版的原意。
也就是說,在香港的普羅大眾看來,這次情色事件的原意——提供對於性的討論空間——是可以接受的,而對於討論的方式和內容,就要謹慎以對。
這其中實在是個很難說明白的界線。對於性,怎樣的說法算合理,怎樣的說法算不雅?這標準又由誰來界定?在古代,以明朝來說,朱元璋初初建政,便從上而下整治民風。在意識形態上,他本人喜愛《尚書》和《大學》,通過對這些經典的注釋來確定君臣的思想關係;在草根民風上,他恢復了南宋時候的鄉里制度,用德高望重的老人來教育鄉民,約束犯罪。用心不可謂不良苦。但是呢,條例是制定了,皇帝自己,還有那些位高權重的士大夫,自己做得到嗎?最快活的例子就是南明的弘光帝。他登基前是福王,他父親是上一代福王,後來被李自成殺了,和鹿肉作成一道菜,叫「福祿宴」,請手下的將領吃。這是野史裡記載的,真不真不一定。不過小福王當了皇帝後,據說有兩個嗜好,一是喜歡喝火酒,二是喜歡未成年少女。佞臣自然都一一去張羅。火酒還好,未成年少女就難了。據說在民間搜羅不到,就去青樓妓館找人充數。但凡被蹂躪死掉的,就由太監抬出城外草草埋葬。這也是明清之際的野史筆記裡見得到的。
皇帝是一國的表率,在那樣乾坤糊塗的時代,皇帝如此,士大夫講的「禮義廉恥」「三省慎獨」,標準是甚麼?
明朝最為人熟悉的情色作品,當然是《金瓶梅》。就拿《金瓶梅》來說,是傳世經典還是誨淫誨貪的惡趣味?其實在討論上是有一個灰色地帶。
甚麼是所謂的灰色地帶?就是怎樣看待書中滿篇的情色描寫。
中國內地過去的通行說法,那些刺激的描寫,是為了「揭露明代封建社會沒落階級的黑暗和腐惡」。清代有學者說,那是為了批評嘉靖皇帝,西門慶的酒色財氣,就是影射嘉靖本人。清代有人說得更玄,說作者的父親被嚴嵩父子害死,所以作者就寫了這麼一本書,在書頁上餵好毒藥,送給嚴嵩的兒子嚴世蕃,嚴世蕃一邊看一邊拿手指點口水翻頁,久而久之,毒性發作就一命嗚呼。而當代的文學研究者有另外的解釋:那時候寫小說雖然不登大雅之堂,但利潤不錯,而且寫小說不像刊刻詩集,可以編個筆名。明代的出版業又發達,除了官刻和家刻,還有純商業的坊刻,所以文人大可以寫了交給坊間,小賺一筆。
說來說去,都是解釋,就是沒有說到《金瓶梅》書中的情色描寫是對是錯,是必須還是敗筆。今天的讀者可以自己來評價,西門慶一邊霸佔續房的女兒,一邊讓對方稱呼自己「大大」(北方有些地方稱呼父親為大大),算不算亂倫?他一邊做事,一邊拿了蠟燭欣賞,如果是為了揭露社會腐敗,這種描寫需不需要?西門慶和潘金蓮快活,卻又加上雪獅子貓來搗亂的情節,這算不算作者品味不雅?
但自從《金瓶梅》被視為經典以來,都沒有評論者對這些情色細節具體評論過甚麼。中國內地乾脆把這些部分刪除,作為「潔本」來面世,避免了讀者對《金瓶梅》整體產生疑問。但既然《金瓶梅》是一部被後來人看作經典的小說,瑕不掩瑜,那些作為故事一部分的情色段落又何必被避而不談呢?
這就是中國人看待情色的矛盾心理。
最讓當代人不明白的就是《西廂記》。張生和崔鶯鶯一見鍾情,卻欲迎還拒,感情交流一波三折。除了「酬簡」一出,紅娘推著崔鶯鶯抱著枕頭上門去找張生,此外再沒有其它算得上半點「情色」的描寫。卻在《紅樓夢》裡被當作淫書,看得林黛玉面紅心跳。今天的讀者看到這一節,多半覺得滄海桑田,不過癮。
這兩個例子說明:中國人看待情色時心理矛盾,概念模糊;而今天對情色的界定和古代已經完全不同。這也是最新市民抽樣訪問中,74%的受訪者對中大學生報情色版問卷調查的某些字眼感到反感,而大部分人均接受情色版原意的原因。
但是,學生報方面是不是沒有問題呢?中國人喜歡說「看整體」,看整體的意思就是不要只盯著一部分,而要參考上下文。《金瓶梅》對性愛寫得那麼細,有時還讓今天的人有點不舒服,但為甚麼還能成為經典?因為故事非常殘酷,小說中的女人都有血淚斑斑的人生,而且被狎弄,最後悲慘死去。作者異常冷漠,一言一行把人對世界的幻想完全戳破,用白描的手法告訴你,世界就是這麼冷酷,沒落的封建人物就是這麼荒淫無度,沒有希望。明代的色情小說多得很,《金瓶梅》和其它待遇不同,就在作者夠清楚,夠冷靜,夠酷。情節的刻畫是為主題服務的,是為震撼靈魂而鋪排的,所以有文藝的光彩。中大學生報情色版事件出現後,按照常理會有很多人同情學生,但這次為什麼輿論卻有點無情呢?想一想,學生雖然說是為了提供一個對於性的討論空間,但人們看到的那份問卷,卻有點缺乏說服力。劈面就問人「你會不會幻想過同阿爸阿媽兄弟姐妹做愛」,給人的感覺像是討論嗎?還是想給人引導?品味差劣,毫無學術性,討論空間又在哪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