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6月4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10年回眸變.不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移民紛回流 香港才是家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6-04]
放大圖片

文:本報記者 朱樂汶、李見安 攝:本報記者 劉國權、曾慶威

 當英國的米字旗還未換上中國五星旗,不少生活在獅子山下的香港人,已開始憂慮香港的前途。部分人在政權移交前夕患上「政局不穩恐懼症」,不惜賤賣香港資產,漂洋過海遠赴異國他鄉。只是,能一時狠下心腸放棄香港的一切,卻拔不掉香港的根,磨不滅香港的情。人在他鄉的日子越長,思港之情反而更濃,到濃得化不開的時候,回流,就成為再自然不過的抉擇。

 只有離開過家的人,才有資格告訴你,甚麼才是家的感覺。

知名作家倪匡:身在異邦 渾身不對勁

 「1997」對於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倪匡而言,曾經是恐怖的象徵。他從不諱言,離開香港是「因為驚九七」。然而,移民出走14年後,他最終還是返回自己心中真正的故鄉。

 現年72歲的倪匡出生於上海,原籍浙江鎮海。半個世紀前移居香港,之後就在香港結婚生子,孜孜不倦地寫下多部家喻戶曉的暢銷小說,其筆下的衛斯理等人物,至少伴隨了三代香港人的成長。在港居住35年之後,倪匡因為「怕九七」,下定決心遠走他鄉,於1992年舉家移民美國三藩市。

移民美國 身在異鄉心在港

 當初以為,移民是一個絕不回頭的決定,但隨著時日轉換,倪匡的想法也在不知不覺中變化。事實上人在異邦,總覺得渾身不對勁。特別是倪太,人雖離開,心仍在港,14年來兩地穿梭,每年總有一半時間逗留在香港,獨留倪匡在他鄉。直至倪匡70歲以後,倪太突然感到丈夫老了,不能獨自生活,於是決定長留三藩市陪伴倪匡。豈料遠離了香港的朋友和家人,沒有了香港的煩囂和熱鬧,倪太的生活立即變得沒精打彩、身體日漸消瘦……

 愛妻心切的倪匡為免斯人獨憔悴,於是「娶妻隨妻」,他吃吃笑道:「我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好怕老婆」。於是倪家再一次「連根拔起」,變賣了三藩市的大屋返港。其間還發生了一樁趣事,美國流行在賣屋之前先開放給買家參觀,結果著名作家的大宅竟有逾千華人慕名來訪,倪匡不但不見了很多小擺設,連地毯也給踩爛。地產經紀見狀,才知道這個整天笑呵呵的中國老頭原來在華人圈中大大有名。倪匡當了多日「展品」,最終還是西人買了他那間大屋。

回到故土 只吃一餐也會胖

 倪匡笑言,早已視香港為故鄉,即使闊別了14年,他仍熱愛香港。「香港這個地方我很喜歡。在香港,想得到的東西都有,想不到的亦有,這個地方古怪到透頂,從最好到最壞,從最荒謬到最合理,沒有一個城市可以包羅這麼多內容。」

 倪匡返港後的生活絕不苦悶,與朋友談天、逛街,或在家聽音樂,更每天要忙著應付老友的飯局。走在街上,即使是迎面而來的陌路人也是親切的,經常有途人向他打招呼,「街上的人看見我,有些會鬼頭鬼腦地笑,我覺得好親切。」心廣體胖下,體重比在美國一下子暴增20磅,一笑起來連眼睛都不見了,「我每天只吃一餐飯,為什麼會變胖?」

 倪匡說,香港的生活與三藩市相比,最大的分別是他在番邦幾乎足不出戶。但古靈精怪的倪匡,即使呆坐外國大宅亦可發生古怪事,「有兩個年輕的外國人,時常主動替我剷走屋外的青苔。我對他們說,我就是因為喜歡青苔的顏色,才特意把青苔養到那麼厚,你卻替我剷走,你們快些遠離我屋企。」

隱居鬧市 落葉歸根最開心

 回歸十年,大半生勞碌的倪匡終於落葉歸根,落腳在香港銅鑼灣的鬧市。他從家中凝望窗外,眼前看見的是豪宅禮頓山,向下俯瞰則是一排排的鐵皮屋。倪匡饒有深意地說:「住在這裡,我想起一句說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一臉滿足現狀的表情。

「過渡比我想像中和平」

 闊別獅子山14年,重回舊地,倪匡認為香港沒變,香港人也沒變。他舉起雙手,以池水形容香港和內地,回歸令兩池之間的閘門打開了,從前高低不一的池水已漸漸融合成平面,演變過程遠比他想像中來得和平。他笑了笑道:「愛不愛國是一個問題,經濟影響又是另一回事,香港根本不能不靠內地,從開埠以來,人才、物資都是從內地而來,香港地方小,根本沒辦法獨立生存,我只希望盛世繼續維持下去。」

香港不能不靠內地

 他眼中的香港沒變,即使有變,變的節奏也慢得難以察覺,「過渡比我想像中和平,香港在生活上變得很少,至少香港人依然沒變,仍然很固執地遵從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是廣東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變得最明顯只是多了一批新移民,然後他洋洋得意地說:「近年我在香港真的佔盡便宜,好像我這樣(唔鹹唔淡)的廣東話,十分流行呢!」

 回首當年移民的決定,他強調全是個人選擇:「我怕,所以我話走就走,其他選擇留低的,已經是不怕的一群。」因為有病在身,近年倪匡推掉了不少訪問,這次他破例公開談及自己對香港回歸的看法,還是源於一份情,一份長留在倪匡心中的香港情。

藝人移民回流情況

姜大偉(92年移民加拿大,07年返港) 不時回港拍戲

 縱橫影視圈二、三十年的「瀟灑大俠」姜大偉,與太太李琳琳移民加拿大超過十年。這對銀色模範夫妻當年搭上移民列車,主要原因是大女兒要讀大學,一家人不捨得分開,擔心97回歸只屬小部分因素。

 姜大偉表示,雖然早在97前移民,但他基本上沒有與香港斷過聯繫。當了數年「太空人」的他,不時回港拍戲,還幫中央台拍了兩個劇。今年,姜家終於決定回流,「兩個女兒已經返了香港,今年暑假琳琳和仔仔也都搬返香港住。試鱁捸A如果適應就長住了,要幫他搵學校。」

杜麗莎(92年移民美國,05年返港) 開課教人「笑」

 歌手杜麗莎曾於92年移民美國,05年回流香港。她開了音樂學校,主要目的不是培訓歌星,而是教人如何在歌唱中開懷大笑,因為她發現香港人沒以往般開心,很少香港人會以自己係香港人為傲。她認為港人的工作壓力太大,不少家庭缺乏基本的家庭生活,整個社會都好疏離。

 她希望帶歡樂給大家,特別是要令小朋友學懂珍惜家人,明白自己根的所在,不要把香港當成一個搵錢的中途站。

元華(91年移民加拿大) 加港「太空人」

 動作演員元華與家人在91年受移民風氣影響,加上仔女讀書問題,舉家移民加拿大。但元華卻當了「太空人」,香港、加拿大兩邊飛。現在太太和兒女仍在那邊生活,家人回流與否還要視乎兒女工作情況而定。

薛家燕(84年移民美國,1年後返港,從此再無移民念頭) 事業再攀高峰

 八十年代曾隨前夫移民美國喬治亞州,一年後便回流返港。家燕謂移民生活實在沉悶,不像在香港有自己的朋友及事業。96年復出後,「好姨」一角令她的事業創了第二個高峰,這十年家燕不斷打拚,身家也翻了幾番。

 她這十年活得很快樂,也覺得香港人已沒有當年般徬徨,因大家發覺到中央政府在各方面都好支持香港,加上港人的努力,令到香港越來越繁榮。 ■記者:植毅儀 梁靜儀 李慶全

資深攝影師葉青霖: 慶幸及時回流 逆境讓人成長

 「人生那麼長,總會起起跌跌。」資深攝影大師葉青霖及其妻子廖安麗,憶述回流後經歷三年的香港經濟蕭條、婚紗攝影公司虧蝕數百萬元的慘況,語氣顯得十分平靜。當初,為了擁有一間海邊屋,貪戀彼邦的落日景色,葉青霖決定於92年舉家移居澳洲。到後來,為了緩解廖安麗的思鄉之情,一家人再次執拾包袱,在千禧之年舉家重返香江。兩人說,沒有後悔回流,反而慶幸能與香港共渡時艱。

她為了他遠行 他為了她回港

 「我一直認為,回歸後香港不會變差,所以並非為了『驚九七』而移民。」葉青霖坦言,他一直嚮往外國的海闊天空才決定移民澳洲,「在海邊買了一間屋,那裡的黃昏景色好美,這樣一住便是八年。」廖安麗立即笑著搶答:「說真的,我在那裡望海的日子,八年內不知有否一、兩次,其實我不是追求海闊天空的那類人……」

 兩人相愛,並不代表兩人嚮往的生活一樣,葉青霖與廖安麗便是典型的例子。廖安麗說,二人於1986年開設的婚紗攝影公司,生意如日中天。她並不想走,但為了葉青霖,她只好伴他遠行。

 「香港的生意繼續運作,葉青霖經常『兩邊飛』,不知幾開心。」廖安麗眼見丈夫無意回流,只好嘗試融入當地生活,陪伴兩名女兒外,亦努力進修英文,其後考獲初級翻譯牌,跑到移民學校做助教,「我表面上努力投入社會,但其實內心明白這一切都並非自己想要的東西。」終於有一天葉青霖突然醒覺妻子為自己所作的犧牲。於是,這一趟輪到他為了廖安麗,賣掉最愛的海邊屋及古董跑車,舉家於1999年12月回流香港。

金融風暴衝擊 海邊大屋蒸發

 回流後,廖安麗猶如揚帆待發的小船,興奮地籌劃在港的理想生活,「三分一時間打理婚紗店舖,三分一時間做義工,三分一時間繼續學習」。詎料回流那年,香港剛經歷金融風暴洗劫,經濟跌至谷底。廖安麗表示,婚紗攝影公司於02至04年間出現嚴重虧蝕,虧蝕的數額達幾百萬,等於葉青霖那間漂亮的海邊屋憑空蒸發。

 「考慮過把公司結束,但又想到,經營中我們或未盡全力,於是繼續堅持下去,並開始變招應對。」葉青霖憶述02至04年的慘況,語氣恍如局外人般淡然:「公司由86年至經濟出現問題之前一直賺錢,若果一直賺錢至今,我們不會成長。」廖安麗也同意:「多得經濟衰退,使自己自強,回流後讀了好多課程,亦慶幸能夠及時回流,看管著生意。至05年,市道開始轉變,生意亦開始重回升軌。」

難中悟懂人生 逆中學會成長

 有人說,學攝影的人更能領悟人生。今年香港回歸十載,剛好葉青霖從事攝影行業亦滿30年。他打趣道,即使那幾年經濟低迷,但拍攝婚紗照時,一對對新人依然笑得出,「只不過不希望付錢罷了。」

 他說,經濟好的時候,香港人隨時用兩、三萬元拍攝婚紗相,但02至04年間,消費力下跌至平均花一萬元左右,客人還會嫌貴。廖安麗聳聳肩說,現今的客人不再追求服務及質素,只著眼贈品和優惠,「不過目前的經濟,已逐步好轉。人生那麼長,總會起起跌跌。」聽著妻子的話,一旁的葉青霖連連點頭。

 52歲的葉青霖,表示自己的人生已經不再追求海邊的小屋,反而希望留在香港,用餘下時間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現在我老婆全力管理公司,我則用三分一時間創作,三分一時間做生意和教學,三分一時間做義工……」廖安麗沒好氣地說:「想不到我的理想,竟變成了他的理想。」葉青霖也反應夠快,滿面笑容地說了一句:「我們是perfect match(完美組合)嘛。」

'97前30萬人移民 '97後30萬人回港

 出於對97回歸的疑慮,成千上萬的港人曾經選擇移民他鄉,全城掀起一股移民熱潮。政府的統計數字顯示,僅在1992年至97年間,就有30萬港人移民加拿大、美國、英國、澳洲、新西蘭……

 可是,97後香港平穩回歸,與內地的經貿愈趨緊密,生活水平也日益接近,移民人士遂陸續回流。據政府統計處1999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當時本港就有約118,400回流人士,之後亦有人力資源管理組織的調查估計,本港目前約有30多萬回流人士。

不滿教育 去年港人外移增多

 專為港人辦理移民手續的關景鴻表示,移民數字無論升跌,都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狀況。他指出,92至97年是香港人移民的高峰期,「97前許多人出於政治憂慮決定移民,加上當時的經濟好,幾乎人人有層樓,要移民絕對不困難。當時選擇移民的多有較高學歷,所以超過七成是技術移民,只有不足三成是投資移民。」

 要走的都走了,回歸初年移民人數即明顯下跌。但保安局的最新數字卻顯示,去年香港市民外移人數再度回升至10,300人,最多港人移居的國家為美國、澳洲及加拿大。對於移民人數上升,關景鴻解釋,近年政治因素已不再是港人移民的考慮,反而子女教育成為最大誘因,例如有家長不滿本港朝令夕改的學制及母語教學等,「為安排子女到海外升學,又想慳錢,便決定舉家移民」。他相信,即使移民數字再上升,也不可能升至九十年代的水平。

父母魂牽故土 兒女萍蹤海外

 父母要回流,子女卻不一定,葉青霖及廖安麗的兩個女兒便是好例子。作為移居海外第二代的「香蕉人」,外表是黃內裡卻是白;外表是中國人,思想卻西化得很。葉氏姐妹回流香港生活了兩、三年仍未能適應,結果還是前後腳返回澳洲生活。葉青霖及廖安麗清晰知道自己根在香港,兩名女兒則未知根在何處。

外黃內白「香蕉人」

 兩個女兒分別在4歲及1歲多便移居澳洲,葉青霖說:「她們都是在澳洲成長,思維習慣用英文模式,不過大女兒較為體貼,與媽咪傾談一定會用廣東話對話,但細女則喜歡說英文,她認為較易表達。」廖安麗則笑言,經常召開家庭會議,辯論以什麼語言溝通,「我經常投訴細女說英文,家姐亦會勸妹妹,與媽咪對話時要說廣東話。」廖安麗表示,以往曾提議女兒學中文,但兩名女兒不甚喜歡,「因為學中文特別多功課。」

返港兩年卒回澳洲

 葉青霖及廖安麗的兩個女兒,於2000年跟隨父母回流香港定居,但現年19歲的大女,回流不過兩三年,發現未能適應香港的人際關係及學習環境,最後決定回澳洲唸書,後來就連17歲的妹妹也回去了。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廖安麗一臉苦笑地說:「中國人習慣說些客氣話,你讚我女兒聰明,我心中高興,嘴上卻一定會客氣一番,說:『怎算聰明呢﹖』但西方人的習慣,是立即回應一句『Thank you(多謝)』,欣然接受。我的兩個女兒,就是只會直截了當地說『Thank you』的那一種。」葉青霖表示,兩名女兒選擇在哪個角落生活,做父母的無法控制,「不過她們知道自己的樣貌,怎樣看都是一個中國人。」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10年回眸變.不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