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柏聖文說:「香港愈來愈中國化,這是必然的。」
接受記者採訪時,英國駐港總領事柏聖文(Stephen Bradley)談起香港來滔滔不絕:從高度自治說到空氣污染,從國際化特色說到都市變遷,還有他對香港變與不變的感覺。這位「老香港」對2007年賦予非同尋常的意義:「今年是香港回歸整整10周年,香港的繼續繁榮是中英關係成功的重要表現。殖民地時代早已過去,英國和香港現時是正常的關係,是成功和積極的關係。香港要保持國際化的特色,現時還面臨激烈競爭,如不繼續努力,地區樞紐和作為國際城市的地位就會受到挑戰。」透過柏聖文眉飛色舞的言談,記者感受到一個外國使節對香港的摯愛。
柏聖文早在1977年就已踏足香港。之後除了在英國外交部工作外,還出任港府副政治顧問及一些香港公司的職務,而且還娶了一個香港妻子,生下兩個兒女。這樣的履歷和背景,使他比一些本地人更熟悉香港。
華洋和諧共處
「香港是個獨特的地方,長久以來是公認的國際城市。但從人口比例看,超過95%的是華人,外國人比率非常小。因為歷史及經濟因素,香港又發展出自己的國際特色。」
在柏聖文看來,香港的國際性從來就與眾不同:香港的華人居多,但有很多外國人來工作、旅行或途經,中英文都是官方語言,國際「成份」自然也多。
「但是,這國際成份又有地區分別,中環和旺角就很不同。」中環是商業核心,國際企業、跨國公司林立,單在街上便會覺得非常國際化;而旺角則反映香港地道文化的一面。
回歸是事實,轉變也是事實。「其實,從七、八十年代開始,香港就已經不是那麼英國化了,從政治、經濟、社會,甚至建築等不同方面,香港的殖民地色彩已大大淡化,有了自己的國際化形象及內涵。」
香港節拍堪驕傲
人、事固然會變,但地貌變化更多。柏聖文從個人經歷談起:「1987年,我進入香港一間私人公司工作,當時香港還沒有很多摩天大樓、超級寫字樓。1988年,我出任香港政府的副政治顧問。當時匯豐銀行總行才建成了兩年左右,我最愛到的地方有香港希爾頓酒店(Hilton)的Dragon Boat Bar、富麗華酒店(Furama)的旋轉餐廳等,但現在都已經拆掉了。」
「要找轉變的痕跡不難,只要走到中環,看看維多利亞港就知道,街道及建築物每日都在拆拆建建。香港會(Hong Kong Club)還在,但印象好像大不同了,荷李活道的古董店仍在,當時才剛開始有蘭桂坊,當然還沒有蘇豪(Soho)區。」柏聖文還記得過去沙田、大埔沒有大型屋苑,天水圍仍是條小村,將軍澳只是個海灣……不要說10年,以香港的節奏,5年過去已是滄海桑田。
高度自治獲成功
香港回歸後之所以取得成功,柏聖文認為主要原因在於高度自治,「落實英國及中國政府在1984年達成的《中英聯合聲明》。大家都看到香港人在管理自己,沒有所謂的擔憂。」
另外,中國經濟在過去10多年來蓬勃發展,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也受很大益處。香港在03年受沙士(SARS)侵襲,經濟大受打擊,跌至低谷,中國政府開放內地個人遊,給香港經濟打了一支強心針,現時來港遊客中,內地個人遊旅客超過半數,讓香港經濟獲益很大。
英國和香港的關係同樣密切。英國仍是香港最大的投資者之一,但英國商人在利用香港做生意方面上已有改變,現時香港成了英國公司對華貿易策略的一部分,香港已不像是如過去那樣的只是個別市場,而是利用香港開拓發展整個中國市場的橋頭堡。香港的營商環境很好,提供會計、物流、供應鏈、市場推廣、產品設計等服務,政府運作有效率,低稅制,很適合新公司在港創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