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6月2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財經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樓市 回歸市場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6-20]
放大圖片

 ■本報記者 梁悅琴

 十年人事幾番新,地產業曾是香港的經濟支柱之一,可惜遭遇「金融風暴」、「八萬五」及「沙士」連番打擊,令樓市數度起伏。政府既曾出手壓抑樓價,也曾多番出手救過市。一直鍾情「磚頭文化」,將樓房作為保本增值最佳選擇的香港人,對樓市愛恨交加。10年來,本港物業交投由96/97年時的170,008宗,減至05/06年的115,166宗,減幅達32%;成交金額亦由96/97年的6,133.93億元,減至05/06年度的3,583.53億元,減幅高達41.5%。本港地產股佔港股比重及藍籌比重也日降,以至大中小地產商,無一例外地北望神州。10年前,地產代理行業百花齊放,如今大浪淘沙,變成由中原、美聯兩家獨佔近70%市場。

回歸初期,特首董建華的首份施政報告,希望為港人帶來置業喜訊,公布每年建屋量不少於八萬五的承諾,使人感到供應將源源不絕。可惜適逢亞洲金融風暴,股市大挫,樓市亦難逃一瀉,市民對樓市信心崩潰,樓價在接下來的兩年急挫60%至70%,約10萬個於96、97年高位入市的小業主頓時淪為負資產一族。

施永青:「八萬五」教訓深

 見證回歸10年地產行業盛衰的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指出,「八萬五房屋政策」是過去10年令他感慨最深的事件。特區政府為壓抑樓價改善民生而推出「八萬五」政策,原意是增強香港競爭力,但這其實只是片面看法,因為香港畢竟有多達50%的市民擁有物業,壓抑樓價會令大部分人的資產貶值,消費意慾下降,投資能力減低,可謂弊多於利。

 事實上,其後由於樓價暴跌70%,全港業主皆身受其害,其中超過10萬人更變成「負資產一族」。而這種情況的出現也進一步加劇經濟衰退,娛樂餐飲不景,不少低下層人士即使無樓在手亦要承受經濟低迷的衝擊。「負資產」問題,更即使到今日仍未完全解決,金管局的最新數據顯示,本港目前仍有6,400宗負資產。中小型住宅的樓價,亦僅回復到97年高峰時的60%。

租金下跌 不等於環境改善

 施永青指出,同樣道理,寫字樓租金下跌,也不等於是營商環境改善,因為營商者欲只求租金低廉,倒不如到新疆或者西藏。其實,外資或中資公司來港開業,最重要是看中香港的賺錢機會,非關租金高低。因此,全世界的金融中心租金都特別貴,原因就是有需求。他還稱,市民資產受損,也連帶令政府收入減少,公共服務質素下降甚至被削減,這個教訓十分深刻。

 當年經濟振興乏力,樓市一沉再沉。為了挽救低沉的樓市,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於2002年就任時,受命推出一系列救市措施,被稱為「孫九招」,引導資源流入私人樓市,令樓市終有起色。

 然而好景不常,03年初爆發「沙士」,樓價再次出現調整,其中受殃及的九龍灣淘大花園,在最低迷的時期,一個500呎單位竟只售55萬元,比居屋價格還低。全香港在相當長一段日子里,經常一整天都沒有一宗房地產成交,慘況可知。幸而「沙士」終於得到控制,其後中央為配合世貿協議及振興香港經濟,於03年年中先與香港簽定CEPA協議,進而開放實施內地旅客來港「個人遊」,令香港的零售市道大旺,更吸引了部分內地富戶來港置業。

港人變通 樓市喜見新象

 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施永青指出正因為過去10年地產市道出現不少困難,亦令一向靈活變通的香港人再次絞盡腦汁來應變,因而出現不少新景象。他指出,如發展商賣樓比97年前困難,便不惜大量使用地產代理去賣新盤,令以往專注二手樓買賣的地產代理出盡八寶,賣樓也居然在香港成為一門通宵達旦的生意。

 政府今年為了進一步刺激樓市交投,繼於98年2月推出供樓利息免稅額,今年3月再減低200萬元以下細價樓的印花稅至100元,同時再進一步優化勾地制度,降低勾地價訂金由10%減至5%,申請人亦可以把訂金由支票改為銀行擔保亦可,令發展商減低勾地利息成本,即時增強發展商勾地意慾。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財經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