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尚武 註冊中醫師
香港的中醫註冊制度,接納了從古至今中國醫學教育的兩種形式。一種是師徒授受的傳習形式,一種是醫學院校的教學形式。同時把中醫分成全科、針灸科、骨傷科三個分科,這可以說是一種創新的規管分科法。
中醫分科的歷史沿革
從周朝秦代至明朝清代,我國的醫事職官制度和項目分科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複雜,從不完備到完備的過程。據《周禮.天官》記載,東周時期就已經設有醫療衛生機構和一套相應的分工管理制度,醫師職責是「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凡邦有疾病者,疕瘍者造焉即使醫分而治之」。並且記錄食醫掌管周王四季之飲食,類似營養師;疾醫掌管萬民的疾病治療,相當於內科醫生;瘍醫掌管治療瘍腫、潰瘍、折傷、金創等病,相當於外科醫生;獸醫掌管治療獸病、獸傷,即今之獸醫。
據《唐書》及《唐六典》記載,太醫署屬下設四科一園,即醫科、針科、按摩科、咒禁科和藥園。《宋史.職官志》記載「太醫局有丞,有教授,有九科醫生額三百人」。至元代中醫由九科擴大到十三科,即大方脈科、雜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眼科、口齒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科和禁咒科。
明代太醫院規定醫術也分為十三科,即大方脈科、小方脈科、婦人科、瘡瘍科、針灸科、眼科、口齒科、接骨科、傷寒科、咽喉科、金鏃科、按摩科、祝由科。
清代大體上繼承宋明制度。清初皇族多患天花,特增設痘疹專科,但去掉了以前的祝由科和禁咒科等。清宣宗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認為針灸時坦胸露腹有礙觀瞻,上諭「針刺火灸非所以奉君之道」,敕令太醫院永遠停止針灸一科。鴉片戰爭後西學風氣猛起,中醫學教育也逐漸弛廢。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成立京師醫學堂,正式引進了西洋醫學。
民國初年中醫開始出現了西醫學的內科名稱分科,當時有的中醫師感到羞辱,故廣泛流傳了一則笑話:說有一中箭病人求醫,被用剪刀剪去了該箭,傷者問體內箭頭怎辦,醫師回答:「這是內科的事,我只醫外科」。之後不少中醫師為展示其專業範圍,使用了「內外全科」、「跌打(損傷)全科」等寫法。但這裡的全科和現時規定的中醫全科意思完全不同。將把脈開方的方脈科稱為全科是否怕再患內外分明的笑話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全科提法對於針灸科和骨傷科來說是否不公就須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既然全科不全又何妨專科不專呢?不外是名可名、道可道、盡釋字、不如無字算了。
祝由科和禁咒科的興衰
中醫分科中較少人知道的祝由科和禁咒科,清代之後就已被去掉,我國夏代之前巫是神權的體現者,負責奉祀天帝鬼神和替萬民祈福消災,也兼事占卜、星曆、採藥之術。《山海經》記載「開明東有巫彭、巫祇、巫陽、巫凡、巫相,夾窫窳(天神)之屍,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逸周書》有「鄉立巫醫具百藥以備疾災」等記載。《內經.靈樞》有「先巫者,以知百病之所勝,先知其病之生者,可祝由而已也」;《內經.素問》有「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若除去其無知和迷信色彩,它的「移精變氣、祝說因由」這一種「心病心藥醫」的提示性療法仍為現代心理醫生所沿用。
漢代之後新增的禁咒科,使用殘忍的懲罰性禁閉和詛咒訓斥方式來治療某類病人的方法與現代精神病院相比,可以說是非常落後和不人道,但從歷史角度來看應該是一種醫學的進步,可惜在無嚴格規管下,祝由科和禁咒科淪為無知者和不法之徒弄神扮鬼、欺眾呃錢的罪惡勾當;也成了掌政者維護權力的手段之一。這是中醫學未能與時代同步進行科學性發展而走向衰落的因素之一。
中西醫應互補長短
翻查中醫學發展歷史,再同今日之主流西醫學比較,確實是大大落後不足,箇中原因甚多,但是中醫學中仍有不少值得發揚之處。面對不斷變化的各種疾病,任何醫學都不是萬能者。記憶中的沙士時期,有的醫護人員要在醫院替染病同袍祈禱、醫療上要實行隔離等措施,從中仍可見到祝由和禁咒的影子。既然疾病是人類的共同敵人而且不分種族和宗教,為何中西醫學卻要相互排斥、相互踩低而不能衷誠互補合作呢?也許我們必須再在中西醫學發展歷史的基礎上;再在現代醫學的理念下共同對付各種疾病的挑戰。倘若能做到「醫又是也,藥又是也,何分中西;寸長有之,尺長有之,什麼高低」(剽竊自「民又是也,國又是也,何分南北;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什麼東西」),那麼得益的將是人類的健康與長壽。(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