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章 雋
千呼萬喚始出來,《清明上河圖》終於和香港觀眾見了面。從六月二十九日開始,會在香港藝術館展出至八月十一日。
這幅國寶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汴京及汴河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分成十八個段落,從城外的農村一直描繪到城中的市集。畫中有五百五十餘人,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艘,房屋樓宇三十多棟,車轎有二十多件,其間還穿插各種活動。宋徽宗酷愛此畫,用「瘦金體」親筆在圖上題寫「清明上河圖」五字。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宋徽宗朝任翰林畫院畫史張擇端,不過董其昌《容臺集》卻說:「乃南宋人追憶故京之盛,而寓清明繁盛之景,傳世者不一,以張擇端所作為佳。」「紹興初,故老閒坐,必談京師風物,聽之感慨有流涕者,故其時西北耆舊,談宣政故事者,為人所重。」這種觀點就認為畫作者不是北宋的張擇端,而是南宋的畫家,因為宋室南遷,有人懷念北宋汴京的風物,所以畫了這樣一幅畫。董其昌的觀點也有道理,追憶北宋的「最好的時光」在南宋初年是普遍的一種心結。比如孟元老,他生於北宋末年,崇寧二年(1103)隨其父到東京,建炎元年(1127)北宋覆亡後南逃,中間在汴京共生活了二十三年。晚年追憶昔日舊京的繁盛,寫成《東京夢華錄》十卷,記載了東京的城池、河道、宮闕、衙署、寺觀、橋巷、瓦市、勾欄,以及朝廷典禮、歲時節令、風土習俗、物產時好、諸街夜市,反映出當時都城官、私手工業作坊、商業、文化、交通的發達情況和東京的風貌。《清明上和圖》的內容也是如此。
另有一種說法,說《清明上河圖》最早由北宋宮廷收藏,靖康之禍後隨著被俘虜的宋朝皇室北上金國,最先的題跋就是金人的。也有說法是,靖康之禍後這幅畫流入民間,歷經輾轉,後為南宋權相賈似道所得,元朝時期再度進宮,至正年間又被調包,流落民間,後來在明朝時落到宰相嚴嵩、嚴世蕃父子手上。嚴嵩倒台,圖被沒收,第三次納入宮廷。經明代皇室收藏,後來太監偷出,在畫上加了題跋,之後真本又不知去向,清朝時被湖廣總督畢沅收藏,畢沅死後,《清明上河圖》第四次進宮,深藏紫禁城內。1932年,清代遜帝溥儀在侵華日軍的操縱下,帶著家眷和大量珍寶、字畫,包括《清明上河圖》,從天津遷往長春,就任偽滿洲國皇帝。1945年,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儀遷都通化,溥儀心中明白,所謂的遷都實際上是逃亡,所以請對方寬限3天的時間打理行裝。溥儀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從北京故宮帶出來的珍寶、字畫。他和貼身隨從匆匆忙忙從大量的珍寶、字畫當中精選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寶、字畫被一些侍衛哄搶。1945年8月19日,溥儀在瀋陽機場乘飛機準備逃往日本,飛機起飛後被蘇軍迫降,溥儀和他的隨從人員,以及隨身攜帶的珍寶、字畫被蘇聯紅軍截獲,溥儀被蘇軍遣往蘇聯赤塔,後轉至伯力,五年之後,溥儀被遣送回國,《清明上河圖》下落不明。
1950年冬天,東北局文化部開始著手整理解放戰爭後留下的文化遺產,書畫鑒定專家楊仁愷負責對從各方收繳來的大量字畫進行整理鑒定,有些書畫作品保持完好﹔有些書畫作品已經破損。當楊仁愷打開一卷殘破的畫卷時,頓時驚呆了,他懷疑這就是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楊仁愷將這幅畫卷的照片,發表於東北博物館編印的《國寶沉浮錄》中,立即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高度關注,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將這幅畫卷調往北京,經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鑒定,確認這幅繪畫長卷就是千百年來名聞遐邇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遺失多年的稀世國寶終於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太有名了,這樣一幅傳奇的傑作,在古代又沒有現代的知識產權觀念,自然就有很多仿作。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明代畫家仇英臨摹的《清明上河圖》。仇英的仿作不是抄襲,他模仿的是《清明上河圖》以長卷描繪汴河兩岸的繁華市井和優美自然風光的立意,而內容卻已經不是北宋的汴京,而是明朝時繁華的蘇州。圖畫的結構相似,立意相似,但城市已經不一樣了。所以人們發現,張擇端畫筆下河上的木橋,變成了仇英筆下蘇州的石橋。在雕版印刷業發達的明代蘇州,仇英的版本又被廣為仿製,這個版本就叫「蘇州片」《清明上河圖》。
另外,清代乾隆時期,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畫成另一幅《清明上河圖》,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融洽中西,細膩嚴謹。這個版本被稱為《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它裡面加入了明清時代的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也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台等等,畫的事物繁多,雖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同時,由於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並有西式建築列置其中,整幅畫用色鮮麗明亮。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就是這幅《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好的畫在清末已被皇室和太監偷出宮外,國民黨1949年從大陸逃跑時,已經很難弄到宋代的《清明上河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