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 榮
一、虛弱王朝的「非凡造化」
在開封街頭,漫步於「宋都御街」,看著鱗次櫛比的仿宋建築和滿街的彼時風情,你很難不發生錯覺,誤以為時空倒轉……
人們不會忘記,公元九六○年的春天,在汴梁東北角一個名叫陳橋的地方,剛奉旨開赴前線的趙匡胤,忽然黃袍加身,發動兵變,將本應禦敵的人馬,領回汴梁,從一個年僅七歲的孩子手裡奪去皇權,改國號為「宋」。
從此,中國人記住了那個古老的驛站,汴梁也因之成為東京,國運長達一百六十八年之久,史稱北宋。
那個痛失皇權的孩子,他的父親便是英年早逝的周世宗柴榮,一個待趙匡胤不薄的人,屍骨尚在未寒之際。
也許這個「皇帝」得來問心有愧,實在不甚地道,趙匡胤的母親,被尊為「太后」的杜氏,一個頗有遠見卓識的老婦人,整日憂心忡忡,愁眉不展。在她的申敕下,趙匡胤的改朝換代比較「溫柔」,只殺了韓通一家,其他皆秋毫無犯,包括世宗的股肱心腹,都暫時沒有「動」,一個個照舊峨冠博帶,位列仙班。
儘管如此,老婦人還是放心不下,臨終叮囑兒子,今後老趙家傳承大位,一定要傳給成年人,萬不可傳給一個毛孩子。這樣,皇權就始終掌控在成年君主手裡。即使自己的子孫當不上皇帝,也可保他們盡享榮華富貴;就是再不爭氣,也還可以去當個百姓,過太平日子,不至於把小命攥在他人手裡。她並命人將其「懿旨」製成「金匱之盟」。
至於趙匡胤本人,在中國眾多的皇帝中,更是個駕馭高手。他不僅恩威並舉,迅速控制了局面,後來也果然遵從了「太后」遺訓,將寶座留給了胞弟趙光義。而且,他還在老母的「金匱之盟」基礎之上,搞了一點皇室「法制建設」,密刻誓碑,密誡未來的君主,要善待柴氏子孫及天下知識分子。
雖說包裹皇權的襁褓針腳細密,但不知是趙家的子孫四書五經未曾飽學,還是子云詩曰沒有念好,或者文韜武略缺乏歷練,總之,這個王朝從一開始就像個先天不足的嬰兒樣,始終趔趔趄趄,跌跌撞撞,內憂外患不斷,與戰爭相始終。
可是,就是這麼一個幾乎弱不禁風的王朝,前後竟延續了三百餘年!中原人民為了保衛它,不知付出了多少慘烈代價。僅楊家將、岳家軍兩支忠烈之師,就死傷無算。甚至連被它逼上梁山落草為「寇」的好漢們,也一一為它獻出了生命!
或許,它處在中國大一統的相持階段?東方既白之前夜,注定了無甚作為,只能讓世人領略其文采與悲愴,在陣陣輓歌中聲聽「交響」?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大概,趙宋王朝的最大「貢獻」,莫過於它前所未有地強化了全民族的愛國意識吧?如果不是中原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用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築起道道屏障,為它遮風擋雨,它那句號早就畫上了!
(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