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7月2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2港人赴滇義助440流浪兒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7-21]
放大圖片

文 / 圖:本報駐雲南記者 蓮子 實習記者 李艷娟

 據權威機構推算,中國流浪兒童人數為15萬左右,他們因為貧窮、疾病、輟學等原因,面對暴力、冷漠與歧視,他們學會了沉默、自卑和執拗,一次次選擇離家出走……僅在雲南昆明,這一特殊群體約有900人,這些孩童生活在一個灰色的世界。

 自2003年,陸續有22名港人來到雲南,香港民間愛心捐款200多萬元,讓440名流浪兒得到庇護,並幫助其中150餘人回到家庭、學校,或是找到工作,回歸正常生活軌道。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楊晶,今年年初通過370名流浪兒童的個案分析得出最新結論:雲南流浪兒童絕大多數來自農村,家庭因素導致流浪的比例佔近23%,而且這些孩子基本上都有重複流浪的經歷。

 楊晶的研究視野裡,除了370名流浪兒童之外,還有由世界宣明會資助的雲南省家馨社區兒童救助服務中心。自03年以來,該中心先後有22名港人曾經來到雲南幫助流浪兒童,他們中有2名工作人員、8名義工、12名社工,其中還包括1名大學生和6名高中生。他們讓77名兒童回歸家庭,40多名兒童回到學校,30多名孩子年滿18歲後找到工作。

港大學生 昆明做義工

 年輕的葉美儀是這22位港人中的一員,她是「家馨」的助理中心主任,她定居昆明已經有1年半的時間,鍾慧雯和劉玉珍是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系的學生,在昆明做社會實踐。她們不遠千里來到昆明,用自己的愛和行動,幫助素不相識的流浪兒童。

 美儀給人的感覺溫柔、嫻淑,玉珍顯得智慧而沉穩,而慧雯則是不多見的帥氣而清爽的女孩,她們都穿著樸素的白T恤、牛仔褲和旅遊鞋,交談中她們不時幫彼此矯正普通話。

 美儀帶領記者參觀「家馨」社區兒童救助服中心,這是一幢位於昆明西邊鬧市區的一幢有圍院的小樓,裡面有操場、教室、理髮室、洗漱室、餐廳、臥室、心理輔導室、電視室、儲藏室等,儲藏室裡堆滿了好心人捐贈的衣物、鞋子和工具。

收留13童 前提需自願

 目前這裡有13個孩子,他們是在大街上流浪時被義工發現、並在自願的前提下來到這裡的。這是他們在家庭與學校之外的一個樂園,可以讀書、洗澡、遊戲,他們有乾淨的床鋪,有人為他們理髮、做飯,他們只需要自己動手打掃衛生和洗衣服。老師除了會和他們談心,每天都會有一句評語來評價他們的表現。14歲的小飛告訴記者,他很喜歡這裡,因為來去自由,他還介紹過其他夥伴來。

 為讓一個孩子能順利回歸家庭,玉珍剛從遙遠的宣威和保山家訪回來,她向我們描述:「當那個孩子把他得的獎狀和畫的畫,主動拿給父親看,雖然父親沒有說什麼,但我感覺他們已經和解了。」 酷愛戶外運動的惠雯昨天剛到昆明近郊去「踩點」,她們正在為孩子們籌備一次為期3天的野營活動,「我們每年都要組織野營,要搭帳篷和生火煮飯,培養孩子們的野外生存能力。」美儀說。  

 美儀說:「面對孩子,我學會了看人不能只看外表,亮點在裡面,人天生是向善的;我經常對同事說,要看眼睛,孩子的眼睛都很清亮,瞳孔裡會有很多經歷。」

14歲男童 會流血不會流淚

 一群孩子用一把西瓜刀砍傷了一個14歲的男孩,但這個男孩卻很快「痊癒」了。香港社工劉玉珍止不住地思考。

 「第一次見到小飛,是『六.一』前夕他在大街上被人用西瓜刀砍傷,滿頭鮮血、卻沒有流淚,一個義工見到很心疼,帶他到醫院包紮傷口並轉介到中心。第2天他頭上纏著紗布和繃帶,卻似乎完全遺忘了傷痛,不停地跑來跑去、像沒事一樣打鬧著。」

 玉珍感歎:「今天他被西瓜刀砍了,明天他會不會再用西瓜刀去砍別人……如果他哭了、怕了,我倒覺得很正常,而他卻很無所謂、很麻木。」令玉珍擔憂的是:「西瓜刀事件是偶然的,卻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埋下了一粒仇恨和暴力的種子。」

割腕服毒 離家出走

 小飛平靜地向記者敘述著:「我在街上遇到一群幫派裡的孩子,我認識他們要找的一個孩子,他們以為我和他是一夥的,就用西瓜刀來砍我了。你說家,我才不回去呢,爸爸和媽媽分開了。媽媽走了,爸爸和新媽媽在一起,生了小妹妹,他們經常打我,爸爸用煙頭燙我的手。自殺過兩次:一次用刀割腕、一次是把洗衣粉和安眠藥合在一起吃,都沒成功。我就離家出走了。」

乞討扒車 光腳流浪

 「小飛只是中國15萬流浪兒童中的一個,他太渺小了,流浪兒童的生命力很頑強,他們光著腳,靠乞討或扒火車就可以走遍大江南北,有的孩子甚至去過廣州和西藏;他們在經歷家庭暴力或意外傷害之後,表現出的堅毅與無所謂令我吃驚。」玉珍說。

 11歲的小傑,因為經常遭受父親用鐵棍毒打,母親有時甚至幫著一起打,他沿著公路步行5天來到昆明,白天乞討,晚上睡大街。「簡單粗暴或溺愛的家教方式也是流浪兒童出走的原因。」楊晶分析。

離家千里 為了他們能回家

 「面對孩子,我學會了看人不能只看外表,亮點在裡面,人天生是向善的;我經常對同事說,要看眼睛,孩子的眼睛都很清亮,瞳孔裡會有很多經歷。」

 「在雲南1年半時間裡,讓我重新找回了單純,並對家庭、對父母充滿了感激」,美儀說,「除了心靈的震撼,最大的收穫大概是體重增加了20磅吧」,她笑了。

 美儀告訴我們:「我是學社工的,做過銷售、行政工作人員等工作,日子過得平靜……」2005年底的一天,她看到了世界宣明會在網上招聘雲南地區工作人員的啟事。

 「知道雲南有很多需要幫助的流浪兒童,我的心不再平靜;我是基督徒,《聖經》裡有一句箴言,大意是要帶領孩子走應該走的路,讓我很受啟發。」

母親責罵 朋友不解

 「在此之前,我最遠只到過深圳,突然向全家宣佈要到昆明工作的決定後,媽媽足足『責罵』了一個月,還有的朋友問我:『你是不是瘋了?』而爸爸則是默許。從那時起,全家開始關注昆明,從電視、書上、廣播上,打聽這個陌生城市的天氣、飲食習慣、風土人情。然後媽媽總是說多帶點衣服、要我學會照顧自己,又嚀囑了一個月。」

 美儀說,她生於香港、長於香港,她的父母年輕時是裁縫,現在60多歲的父親做大廈保安,媽媽是家庭主婦,「我除了半個月打一次電話回家,每月都會寄家用回家。離家千里,讓我最內疚的是不能陪伴在父母左右,有一次媽媽傷了腰都沒告訴我,怕我擔心,還是姐姐偷偷告訴我的。我們家一直都是住公屋,家裡不富裕,但家人彼此關心愛護,現在回想起來感覺到幸福。」

 「我出差回家探父母時,媽媽看到我長胖了,很開心,更支持我來雲南,而爸爸則老是問我『你什麼時候回來呀?』我也很想讓父母到昆明來看看,但飛機票太貴了。」

22港人感染 400志願者加入

 雲南社科院助理研究員楊晶介紹,中國對流浪兒童的救助還處於起步階段,還沒有專門針對流浪兒童救助的法律、法規是當前存在的最大問題。而「家馨」從流浪兒童的心理出發,以兒童為本,尊重兒童意願的宗旨很受流浪兒歡迎;以個案社會工作的方式為流浪兒童提供連續性的心理輔導,糾正其不良的生活習慣,使其回歸到健康的生活軌道上來,這種模式很值得推廣。

 她認為,以「家馨」為代表的很多非政府組織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主動參與到社會服務活動中,不但為部分流浪兒童找到出路,還影響當地政府。她說,有關部門已經有意要借鑒推廣「家馨」模式,政府希望能和民間機構形成合力,來推動流浪兒童干預和救助事業的進程。

 如今,在美儀等22個港人的感染下,在雲南已經有400多個志願者加入到了救助流浪兒童的事業中。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