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8月16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潮人撐本土文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08-16]
放大圖片

 Terrance(左)和William花了20多小時,終於完成了大作。

文:黃玉森

 近來最流行的用詞非「集體回憶」莫屬。為爭取保留集體回憶,香港人都顯得非常忙碌,從「天星」事件,「九龍皇帝」曾灶財去世,充滿殖民地色彩的「皇后碼頭」清拆,到「灣仔市集」的清拆項目,時代步伐急速轉變,港人的集體回憶,說失去就可以失去。

 現代年輕人的本土意識逐漸提高,他們尋找香港的根,以及身份的認同,不希望純粹成為一個旁觀者,他們需要的是一個發聲渠道,一個公共空間以表達和分享意見。早前尖沙咀購物中心gi舉辦了一個「街頭文化大笪地」活動,與青年機構「蒲窩」以塗鴉(graffiti)向本土文化作出反思。

 蒲窩派出兩位有4至5年創作塗鴉經驗的青年,於商場側牆用接近20小時完成對「本土文化回憶」的塗鴉。Terrance與William因塗鴉結緣,更是最早加入蒲窩組成的PDW塗鴉隊(Paint Da Wall)的成員,隊員四出接受各團體邀請繪畫不同作品。兩個合作無間的拍檔創意十足,各有各諗頭,南轅北轍,又可以擦出火花,為我們展示非一般的香港文化圖畫。

 他們表示,這次塗鴉意念來自對集體回憶的反思——常說香港地文化無根,是文化沙漠,只有一片愛跟風、愛抄作、浮誇、無深度的文化風氣;卻同時孕育出一群代表本地獨特文化的代表人物,如武打巨星李小龍、無厘頭表表者周星馳,以及本地塗鴉鼻祖「九龍皇帝」曾灶財等,他們都為我們成長的香港帶來不一樣的感覺及回憶。無論是哪一面的香港,都是本土文化的一部分,既讓我們驕傲,亦讓我們反思,因為這就是香港的文化。

 27歲的Terrance和20歲的William各自都有一份正職,他們雖希望寄工作於娛樂,但無奈礙於種種限制,他們只可在業餘時間創作和教班。較成熟的Terrance感嘆:「塗鴉在香港的發展雖比內地早,但速度卻較慢,原因是內地空間廣闊,所以相對地有較大的創作平台。而且,內地生活指數較低,買顏料亦較便宜,大大減低了畫家的負擔。反觀香港只靠『蒲窩』百多個同道中人的努力,實在相當吃力,加上法律規定不可到處塗鴉,根本沒有創作空間。」

 正是因為創作空間的缺乏,他們更加珍惜這次機會。在色彩斑斕的壁畫前,是兩個充滿夢想的年輕人的臉孔,斜陽映照著汗水,閃閃發光,噴漆在手上揮動著,他們就像沙漠裡的仙人掌,堅韌不拔。努力吧!「塗鴉」這街頭文化就靠你們在香港發揚光大。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視野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