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吳綺雯 圖︰劉國權
新式戲院「The Grand Cinema」開幕,戲院從2D走向4D;同期,有「長壽戲院」之稱的皇后戲院宣佈結業。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戲院是男女相約等候的地方。男士們手捧爆穀在戲院門外等候佳人赴約的情況,記者只能在銀幕上看到,但卻是聯邦藝術藏品公司經理鄭寶鴻記憶中深刻的畫面,當年,他與愛人便於戲院內定情。
一張戲票,一張戲橋,不過薄薄一張紙,但對鄭寶鴻來說,卻是滿載回憶的珍貴物品。明天是皇后戲院營業的最後一天,鄭寶鴻不無感嘆唏噓,看著一張張昔日大戲院的舊照,盡訴皇后戲院及已結業大戲院的種種歷史片段與痕跡。
「以前看戲是唯一消遣,更是拍拖好去處。」鄭寶鴻回憶。年輕時的他,曾相約未來太太到皇后戲院︰「女子答允看戲,便是初步接納了你的追求。」他住在中環,到皇后戲院看戲已成習慣,不但常與太太到此,也帶兒女來看如《開心鬼放暑假》、《最佳拍檔》等。
戲院有體重機,小孩子總嚷著要磅重,體重咭上有男女明星相,如夏夢、林黛等,皇后戲院為他一家帶來不少歡樂。鄭寶鴻還笑說,以前皇后戲院地庫有一間夏蕙夜總會,很多人看戲後便到夜總會消遣。
戲橋:不拿吃虧
「我很喜歡看戲,當年港島區約20間、九龍區約60間戲院,我曾到過六成戲院看過戲。」鄭寶鴻說,看戲,少不免有戲票留下:「有些電影會有專製的戲票,如《鬼馬雙星》、《半斤八襾》等,很精緻。以前會把戲票隨手丟掉,回想起來,都是很有意思的藏品,只是需要地方儲藏。」
「以前入場看戲,必會拿一張戲橋。」鄭寶鴻說,一張印著「欲知後事如何,請看電影!」的戲橋,如由樂聲、新聲戲院刊印的《龍虎群英》戲橋,以中英文刊載故事大綱︰「當時拿戲橋的心情很矛盾,不知看好還是不看好。因為看完故事後便沒有興趣看戲,不拿又似乎很吃虧。」最後他還是會拿張戲橋,看完電影後才扔掉。此後十多年,鄭寶鴻收藏了許多與戲院相關的東西,一張張戲院舊照、明信片、戲票、戲橋珍藏起來,昔日看過電影後隨手扔掉的戲票、戲橋,不能重拾,只能一一重新追尋。在那個網絡不發達的年代,印上影片內容,刊登不日放映及下期放映影片資訊的戲橋,成為戲迷們得知最新放映影片資訊的重要來源,但鄭寶鴻最迷戀的,是一幅幅大戲院的舊照及明信片。
舊照:追本溯源
「擁有戲院舊照後便想探本尋源,到圖書館翻看報紙。這張圖片中的民居,前身原是同慶戲園,看19世紀的報紙,會發現這是香港最早的戲院,1867年建成,處於東華醫院對面。1890年改建成重慶戲院,1913年戲院拆卸,變成了民居。這張後期複印的相片,已是70年代的作品。」
舊戲院被拆卸、改建,從本港最早的戲院開始已是不能避免的命運,即將結業的皇后戲院,前身是1911年建成的香港影畫戲院,這間戲院,現在只能從其價值3000元的明信片中緬懷。「10多年前我以695元從一位外國商人買回來,相片中顯示的城市內容,一是香港影畫戲院,二是影畫戲院曾租借附近前身為高等法院的場地作為戲院分院,現為華人行。至1924年,皇后戲院也西化了,掛滿了電影廣告,這張明信片是攝於1950年,以真相作明信片,非常珍貴。現在大家所看到的皇后戲院是1961年建立的,故那時候的皇后戲院只能透過照片一睹。」鄭寶鴻說。
戲票:難忘撲飛潮
戲院在變,戲票也在變。「現在的戲票全是電腦票,昔日則是手寫座位編號的。我花了十多年時間,尋得不同戲院的手劃戲票,各有特色。有的標示了當年戲院的外貌與位置,如凱聲戲院的戲票,一座大廈聳立圖中,兼標示戲院位於旺角彌敦道,查看歷史,原來現址是始創中心的一部分。」鄭寶鴻說。
昔日位於始創中心現址的,還有一間麗聲戲院,是當年全港九最賣座的戲院,曾放映過的電影包括1965年的《叛艦喋血記》。當年附近還有東樂戲院、凱聲戲院,短短的一條街道,已有三間戲院。
鄭寶鴻指,舊戲院分前座、中座、後座、超等、優等等,有的還有特等。戲院可以結業,建築可以被拆,回憶卻依然存在,只是我們需要一些小物件來緬懷。為了尋覓舊戲票,以前較貴的戲票5元一張,鄭寶鴻卻需要花上6倍價錢才能買回自己光顧過的戲院戲票。
鄭寶鴻閒時會拿出這些手劃戲票仔細欣賞,看的是戲票,咀嚼的卻是昔日時光。那些戲院看過甚麼戲,那些電影收費較高,一張張已無法進場欣賞電影的戲票,是記憶的晶片:「《驅魔人》、《教父》、《巴比龍》等,在當年要較其他電影貴。」
「遇到大片上映,戲院一早滿座,便需一早起床『撲飛』,稍遲一點便買不到戲票,看《巴比龍》、《驅魔人》、《半斤八襾》等,便得一早『撲飛』,我便曾試過要看《教父》而買不到戲票。」今日回想,當年為看戲而「撲飛」的回憶,也是一種樂趣。
皇后戲院結業,多年後鄭寶鴻回看相關的戲票、明信片,回憶起的,是一連串的甜蜜故事,那個他曾和太太人約黃昏後的愛情,那個和子女進場的溫馨,不見了建築,卻都封印在那張手劃戲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