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11年雲銅締造發展「神話」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0-16]
放大圖片

 ■經過十一年的發展,雲銅集團成為雲南省省屬國有企業的一面旗幟。

本報駐雲南記者 周亞明、錢林桃、原曉暉 本報供圖:雲銅集團宣傳部

 雲南銅工業的歷史很長,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

 雲銅集團的歷史很短,成立至今僅僅11年。

 就是這短短的11年,雲銅集團卻締造了世界銅工業發展史上的「神話」,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企業,發展成為高踞中國銅業第2位、世界銅業第15位、中國企業500強第115位的知名企業。11年中,雲銅集團前進的腳步不但從未停歇,而且一直處在「加速度」狀態。回望這種「加速度」產生的奇跡,或許雲銅人自己都會感到吃驚。

一個集團的誕生

 雲銅集團成立於1996年4月25日,由原雲南冶煉廠、東川礦務局、易門礦務局、大姚銅礦、牟定銅礦合併組建而成。

 雲銅集團的成立,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個政府行為,而不是企業自發行為。雖然從現在的效果來看,政府當時的決策是正確的,但在成立之初,這個由行政指令組合到一起的企業集團,並未很快形成合力,反而「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各自面臨一大堆矛盾和問題。

 雲銅集團董事長鄒韶祿將這些矛盾和問題歸納為三點:一是洞老山空,資源枯竭。「四礦」均為老國有企業,東川礦務局、易門礦務局成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大姚、牟定銅礦成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經過幾十年開採,均已成為晚期危機型礦山,資源豐度差,品位低,多數資源達不到經濟開採要求。二是技術裝備落後,環境污染重。雲南冶煉廠成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生產技術為傳統火法工藝,產能低,能耗高,污染大。「四礦」的生產裝備落後,效能十分低下;三是冗員多,負擔重。雲銅集團成立時有3.4萬名在職職工,3萬多名離退休職工。同時企業還辦有10多所中小學校,10多家醫院,多所公安派出所,社會負擔非常沉重。

 這些矛盾和問題的存在,大大降低了雲銅集團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雪上加霜的是,從1996年開始,國際市場電銅和銅精礦價格一路狂跌,雲銅集團在內憂外患之下連連虧損,1998年虧損額高達1.5億元,成為全國有色系統和雲南省的虧損大戶。組建不到兩年的雲銅集團風雨飄搖,朝不保夕。

股份制改造帶來希望

 1998年,鄒韶祿受命於危難之間,出任雲銅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在有色金屬行業工作了20多年的鄒韶祿對雲銅集團的「病根」看得很清楚,在於經濟結構、組織結構、產品結構、資本結構和勞動力結構都不合理,歸根到底是企業體制不合理,要想根除「頑疾」,必須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入手。

 早在1996年,鄒韶祿還在擔任中國有色昆明公司經理的時候,就開始籌劃將雲銅集團的優質資產——雲南冶煉廠改制上市。

 「當時我們歸中央管,上市指標在中央,可是中央有關部門不給我們,讓我們到省裡要指標。」鄒韶祿回憶說。

 當時的上市指標本來就是稀缺資源,何況是中央直屬企業到地方要指標,其難度可想而知。

 鄒韶祿帶領雲銅集團的一個專門小組整整跑了一年,曾累到病倒仍不休息,終於拿到了那個寶貴的指標。

 1998年4月,「雲南銅業」成功在深交所上市,上市募集到資金,為後來引進國外先進設備,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作了足夠的資金儲備,也為雲銅集團走出困境帶來了新的希望。

關閉破產輕裝上陣

 國有企業的關閉破產,是個誰提起來都頭痛的難題。「難就難在要妥善安置職工。因為我們是國有企業,不可能把職工推到社會不管。」鄒韶祿說。

 「但是不破產又沒有出路。不把沉重的歷史包袱甩掉,雲銅集團就會被拖垮,更不要談發展。」

 雲銅集團的破產,涉及到10餘家礦山企業、冶煉企業和商貿企業,2萬多名在職職工和3萬多名離退休職工。面對這個超級難題,雲銅集團管理層沒有退縮,而是在充分利用好國家破產政策的基礎上,千方百計維護職工利益,為職工尋找妥善的出路。

 「當時大家的思路很清晰,我們一方面關閉,一方面重組。通過重組盡量安排職工重新就業。」

 從1997年開始一直到今年,歷時10年,雲銅集團的關閉破產工作才基本完成,期間經歷的艱辛,決非局外人所能體會。

 在關閉破產的同時,雲銅集團還進行了「瘦身」行動,104個輔業小公司完成改制,國有資產平穩退出,企業所辦學校、醫院、公安等機構基本交由地方管理,3萬多名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全部實現社會化發放,大大減輕了企業的負擔。

 通過關閉破產和「瘦身」行動,雲銅集團甩掉包袱,輕裝上陣,展現出勃勃生機。數字是最好的說明。2000年,國際銅價跌至100多年來的最低點,而雲銅集團經受住了考驗,當年盈利4000多萬元,一舉摘掉了虧損的帽子,從此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科技創新脫胎換骨

 在雲銅發展史上,科技創新所起的作用絕對不容忽視。

 由於銅工業屬於原材料基礎行業,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較深,產品、工藝、技術標準曾經幾十年不變。落後的生產工藝和生產水平,不僅嚴重制約了雲銅集團的進一步發展,而且客觀上束縛了職工的思維,滋長了職工的惰性。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艾薩爐的引進是革命性的。從1998年開始籌劃引進、2002年建成投產的艾薩爐,不僅使雲銅的年冶煉能力大大提高,每年為雲銅新增利稅數億元,而且通過二次創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雲銅艾薩」技術。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艾薩爐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鍛煉了雲銅的職工隊伍,讓職工認識到先進科技帶來的超強生產力,徹底改變了雲銅職工的精神面貌。

 「艾薩爐的引進,使雲銅集團的工藝水平和職工素質有了質的飛躍,可以說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現在艾薩爐已經成為雲銅集團的一張科技名片。」雲銅集團生產部主任王沖說。

 借助於科技進步,雲銅2002年電銅產量達到18.6萬噸,邁進中國銅業三強行列。

企業管理也要創新

 在最困難的1998年,雲銅集團與中南大學合作,創立並全面實施了預算化管理體系。

 可以說,預算化管理既是雲銅集團「向管理要效益」的主動訴求,也是形勢所迫。在銅價持續低迷的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源」很困難,「節流」很必要。

預算化管理的推行,在雲銅集團上下展開了一場管理革命,企業生產成本大大下降。僅1999年,可比生產成本就比上年下降5.7%,節支達1.2億元。

 雲銅集團的人才激勵機制也很有新意。

 「企業的競爭實質是人才的競爭,我們公司不但對管理人才著重培養,對專業技術人員也很重視,給予的津貼是很高的。」鄒韶祿說。

 在雲銅集團,有不同級別的各種技術津貼和學歷津貼,不但科技人員可以拿到,普通工人如果業務精湛,同樣可以拿到技師或高級技師津貼。

 雲銅集團黨委副書記陳雲祥介紹,目前公司每年要發放技術津貼2000多萬元。省級學科帶頭人每月可以拿到5000元技術津貼,教授級高工3000元,高級技師800元。

 近年來,雲銅集團的發展速度甚至遠遠超過了雲銅人自己的預期。2000年制訂「十五」規劃時,他們提出了50億元銷售收入、4億元利稅的奮鬥目標。但到2005年底「十五」結束時,雲銅實現銷售收入152億元,超出原目標兩倍,實現利稅17億元,超出原目標3倍多。2005年,他們制訂的目標是到2010年銷售收入達到150億元,實際上在2006年,他們僅用半年時間就實現了這個目標。

 我們從雲銅集團得到的2007年最新數據是:總資產342億元,淨資產116億元,1—8月完成銷售收入251億元,利稅25億元。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