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島中學98年開始於初中推行普通話教中文,過去更與屯門小學交流。
梁佩雲
對於本港學校應否全面採用普通話為語文科的教學語言,回歸以來,政府似乎還沒有具體政策。語常會新近落實撥款資助學校試行為期三年的「普通話教中文」計劃,一方面紓緩了學校須於短期內全面改變語文授課媒介的壓力,同時又提供機會讓學校積極裝備,迎接教學挑戰,合理合情,廣受社會人士歡迎。
有關普通話教中文的利弊問題,社會人士眾說紛紜,未有定論。贊成的意見每每舉出用普通話教中文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聽、講、寫的學習能力等例子。這些正面的肯定呼聲背後,大概夾雜了不少良好意願,社會人士不妨深思,以免平添教師要 按語常會訂定的準則,參與學校於完成計劃後最少需有額外5班的中文科以普通話授課。有了明確指標,教師便能更務實地工作。雖然學校將獲額外資源,增聘人手支援中文教學,但本地師資是否作好準備以及能否應付需求,也隨之引起關注。據悉,參與學校將獲內地資深教師到校支援,及提供改善教學的建議。能有機會與內地優秀教師交流,對促進本港教師專業成長的作用,毋庸置疑。然而,專業成長是終身事業,教師迫切要面對的,是如何適應教學發展的轉變,運用新的教學語言,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本港教師既需要內地的語文教學理論作後盾,也不能忽略本地的教學情境和實踐經驗。汲取成果,集思廣益,做好心理準備,才能更餘裕地接受新的工作考驗。
「轉型」一舉多得?
有關普通話教中文的利弊問題,社會人士眾說紛紜,未有定論。贊成的意見每每舉出用普通話教中文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聽、講、寫的學習能力等例子。這些正面的肯定呼聲背後,大概夾雜了不少良好意願,社會人士不妨深思,以免平添教師要「一舉多得」的壓力。
首先,普通話教中文牽涉的其實是整個語文學科課程的改革,而並非簡單的轉換授課語言。成功「過渡」或「轉型」的學校,教師除了以普通話授課外,校內的課程、教材以至教學策略等,都必定經過調整,才能形成系統配套。例如課外的廣泛閱讀和課後的延伸閱讀規劃,與學校是否採用普通話授課,其實並無必然關係。因此,有學校發現即使改用普通話授課,對原本成績優異的學生,影響並不顯著。換言之,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否提高,應該與他們的閱讀量關係較為密切。同理,學生的寫作能力發展,更大程度視乎教師的寫作教學設計和安排。如果學生是在接受多方面培訓下語文能力才得到較全面發展,而總結成果時卻全數把功勞歸於以普通話授課,這樣的評鑑也難自圓其說。
改革不宜過急
其次,在生活環境中不自覺地掌握語言與在學校環境中有意識地學習,其實是兩回事;即使二者可以相輔相成,也應該分清主次。目前,大部分本港語文教師的母語都不是普通話,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能勝任以普通話為教學語言,試問全世界的英語教師中,又有多少人的母語是牛津英語?越有經驗的教師,越容易對普通話教中文卻步,憂慮的並不是詞不達意,而是在學生面前發音不準,有損教師的權威和尊嚴,而且表達不流暢,也會影響授課的成效。面對這些教師心中的隱憂,我們不妨從學習階段和學習重點的不同角度著想,以釋除教師的疑慮,支持教師積極向前。
根據筆者長時期的課堂觀察所得,在小學階段,學童雖然專注力不足,時刻要教師提醒,但適應力和模仿力卻甚強,隨學隨會,所以教師宜以營造語言環境為主,善用輔助教學的音效材料,強化朗讀訓練,讓學生自小養成聽說普通話的習慣,並培養普通話語感;而教師準備以普通話講授的範圍,應該集中於學習重點,盡量為學生提供正確的示範。至於如何處理拼音教學的問題,內地的教學情況與本港不同,教師尤其須考慮初小的學習需要,盡量引導學生認讀整體的拼音音節,不宜過急要求學生認識拼音的原理和規律,更不應以自己學習普通話的經驗,硬套在學生身上。畢竟拼音只是認識普通話讀音的手段,並不是學習普通話的最終目標。
重點在「中文」而非「普通話」
語文能力與思維能力的發展關係密切,不少教師又憂慮普通話教中文會窒礙學生思維。誠然,隨著年齡增長,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斷提高,表達的內容也會越來越豐富;表達的內容越豐富,所需的詞匯就越複雜,也越接近書面語。但不要忘記,即使以廣州話發言,也同樣要學習和準備,只有熟習內容,表達才會流暢,才能揮灑自如。因此,無論師生,說話訓練都必須「有備而戰」,準備越充足,就會越有信心表達;語文學習的速度可能因人而異,但學習的過程應該別無捷徑。另一方面,在適應授課語言轉變的過渡期間,教與學雙方都可能有以母語輔助表達的需要,只要能促進教學,在特定的情境和教學範疇內適量使用廣州話,應該可以接受,因為「普通話教中文」的重點最終在「中文」,不在「普通話」。當普通話成為真正「常用」的語言後,教師就應該重新專注於語文教學的內容,深化學生對中國文學和文化的認識,引導學生享受語文課的情理趣味。
教師要有清晰的表達能力,但表達不等如表演,母語並非普通話的教師,根本無需追求如播音員一般的普通話語音水平。只要認真準備,善用輔助教學材料,教學相長,無論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普通話水平都將會在教學過程中逐步提升。管理課堂秩序、講述教訓道理、甚至朗讀古典詩文時酌情運用廣州話,不但無傷大雅,而且能啟發學生深思,豐富教學內容,傳承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國文化,可謂意義深遠。最後,能不斷促進語文教學的關鍵條件,就是教師的語文學養。相信有志的語文教師都會秉承中國讀書人的優良傳統,以不斷自我充實為己任,而以普通話教中文之餘,本港仍然能保存廣州話文化特色的局面,也將指日可待。(作者為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