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正面看待小販 特色善加利用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15]

立法會昨日通過動議,促請政府發展多元化販商及市集活動,加強小販發牌制度的彈性。我們認為,當局應改變對待小販的傳統思維,因時制宜地檢討小販政策,通過科學靈活的規範管理,利用和發揮小販的特色,發掘小販行業在增加就業、活化社區、延續傳統、滿足市民需求、增加旅遊吸引力等方面的正面作用。

小販行業在本港由來已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達到高峰。當時約有30多萬人從事小販行業,佔全港勞動人口百分之二十。隨著城市面貌改變,政府對小販行業的態度轉變,認為小販擾亂交通、影響市容。政府由七十年代停發小販牌照,取締絕大部分極具特色的「大牌檔」,對於無牌小販更是「趕盡殺絕」。目前,小販行業萎縮到只有6000多名持牌固定小販和600多名持牌流動小販,無牌小販則有2000多人。為對付為數不多的小販,當局的販管隊人員逾2000人。販管隊與小販衝突頻繁,近年來多宗小販因逃避販管隊追捕而造成的傷亡事件,令當局的小販政策備受質疑。

縱觀世界各地,物美價廉、別具特色的小販區大行其道,華盛頓、紐約、巴黎、首爾、新加坡等世界名城,更把小販區作為城市特色來經營。同樣,作為旅遊都會的香港,發展多元化的小販區是一條增加吸引力的有效途徑,女人街、廟街夜市,就被許多遊客列為遊港必到的景點。

小販屢禁不絕,反映了其存在的現實需要。政府與其對小販費力壓制堵絕,不如轉為疏導管理。只要科學規劃各區小販容量和佈置,保障交通不受影響、衛生有規管,則政府可以在大嶼山、大澳等離島地區,以及天水圍、東涌等新社區,重新發牌,發展小販區,增加就業,帶旺旅遊生意和人氣。即使在市區某些地方,也可以有計劃地重設小販區或擺賣點。沙士期間亦曾經重建過上環「大笪地」、黃大仙「騰龍墟」。如能在租金、牌照管理費用、宣傳方面多加照顧,相信這些具有香港傳統特色的小販區,能夠重新煥發生命力。(文匯社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