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葛煒煒父母往殮房認領遺體,傷心痛哭,葛母需旁人攙扶離開。
【本報訊】(記者 吳玫、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 唐苗苗、北京新聞中心實習記者 郭賈雪)科大內地博士生葛煒煒自殺事件,引發內地生來港求學風潮的反思。內地及香港學者都指,港校對內地生在港遇到的生活、學習困難評估不足,應該加大資源投放、設立輔導員制度等;亦有教授談到,有港校招內地生只當「研究工人」般使用,但卻對他們關心欠奉。不過同時,近年內地生人數增加,也令不少人聚成「小圈子」,為融入香港社會添加困難。
對內地生來港面對的困難,浸會大學新聞系系主任黃煜坦言港校對此估計不足,「畢竟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長的,像內地生如果學習成績不好、或與老師關係不好,很容易擔心、甚至想不開。香港同學這方面比較崇尚個人主義,反而不會太執著。」他建議院校可建立更有系統的輔導員制度,鼓勵學生有問題便向他們諮詢。而內地生亦應作好心理準備及調適,放開胸襟更積極融入本地社會,「這兩年內地生來得多了,常喜歡聚在一起,反而少了機會接觸本地人。」
赴港前應了解教育制度
在廣州暨南大學讀研究生的港生何志強提到,自己認識一些在港內地生,雖然他們很快適應香港生活,但卻未能很好地融進香港社會,他認為校方常把內地生安排在一起住宿,並不利於他們與本地生來往,「像葛煒煒這種把精力放在內地生社團工作的人,可能更難融入香港圈子。」
中山大學旅遊系教師卓友森認為,不少香港教職員並不當內地生是「自己人」般去關懷,「有些香港院校招內地優秀學生,目的只為學校更有聲譽、學生人群更多元化而已。甚至很多老師認為,內地生很聽話、廉價又好用,而且在港無家庭牽掛,所以能協助教師專心搞研究。但他們並不把內地生看成自己的人才來培養」。
他建議,香港院校到內地招生時,要更仔細介紹香港及社會制度,而有意赴港讀書的學生,也應該先了解香港文化以及教育制度,盡量摒棄內地「應試教育」的影響,不要太看重成績,要學會與人分享感受,才能更好融入香港社會。
文化差異造成心理落差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金兼斌,曾在浸大取得傳播學博士學位。他指香港社會節奏快、講究原則,也會讓一些內地生感到人情淡薄。他亦認為,香港對待考試更為嚴格,如無法通過後果比較嚴重,可能導致延期畢業、取消獎學金、拿不到學位等。內地大學則實行「嚴進寬出」,校內考試通過率較高。兩種文化差異易導致內地生初來港時產生心理落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