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考古學會主席鄭啟明表示,在欣澳鹿頸村遺址確認3座唐代𡌺爐遺跡,部分是混合用途,既燒製石灰,又燒製陶瓷。本報記者羅敬文攝
【本報訊】(記者 羅敬文)繼中文大學及廣州考古隊在大嶼山欣澳的鹿頸村遺址發現一批文物後,香港考古學會再在附近發現約千件新石器年代及唐代文物,並確認多個唐代𡌺爐遺跡,惟部分遺址被政府早年批准興建的燒烤場和混凝土覆蓋。該學會主席鄭啟明批評,當局沒正視中大及廣州考古隊早年的發掘成果,加上政府內部溝通不足「走漏眼」,遂於2001年批准興建燒烤場,把遺址長埋黃土,恐部分文物已被破壞。
大嶼山竹篙灣和赤杢角等珍貴遺跡出土後,香港考古學會遂於今年11月至12月在大嶼山欣澳的鹿頸村遺址進行考古調查。鄭啟明昨日在遺址現場說,香港中文大學和廣州考古隊曾於1991年在鹿頸村進行考古工作,但出土的文物不多,而當局亦沒正視該處的文物價值,遂於2001年在上址以混凝土闢作燒烤場,破壞遺址。
唐𡌺爐歷遭踐踏部分倒塌
而今次出土的「滄海遺珠」包括,在3個探方起出的唐代青釉碗、新石器時代的夾砂陶,以及青銅時代的石斧坯、幾何印紋硬陶和用以鑄造青銅工具的「石範」模具。鄭啟明稱,自1991年考古發現後,仍可出土近千件文物,形容遺址文物豐富,古物古蹟辦事處日前已派員前來視察。
除出土近千件文物碎片外,還確認3座唐代𡌺爐遺蹟,部分是混合用途,既燒製石灰,又燒製陶瓷,但因歷史久遠,部分又因開墾耕地而遭破壞,經歷多年的行人踩踏,部分亦已倒塌。
古蹟辦早知悉極具研究價值
鄭啟明表示,過百平方米的鹿頸村遺址,在唐代時是一個具規模的𡌺爐場地,相信曾有數十戶人家在這裡生活,但部分遺址已遭破壞。
欣澳鹿頸村遺址,確認了本港數千年前的燒製陶瓷技術,極具歷史研究價值,反映本港自唐代已經發展工業。不過,鄭啟明慨歎政府內部溝通不足,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古物古蹟辦事處應知悉鹿頸村遺址狀況,但當局竟在2001年批准在上址興建燒烤場地,反映政府內部溝通和協調不足。
康文署稱未曾勘探不知情
鄭啟明稱難以評估遺址受燒烤場地的破壞程度,但認為政府應把鹿頸村遺址建成考古公園,作為本港歷史教育地點和本土文化旅遊景點,配合迪士尼樂園發展成新旅遊景點,推動本地考古教育。他又稱,鹿頸村考古工作將於下周結束,起出的文物亦會移交古物古蹟辦事處處理,各個探方亦會用沙土回填。
康文署回應指,從沒在該處進行勘探,不知道該處埋藏文物,並否認覆蓋遺址的燒烤場為該署所管理,但相信遺址下的文物不受破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