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2月20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方言俚語:到「青衣」島 釣「青衣」魚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2-20]

郭必之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

 用作標題的那句話,出現了兩個「青衣」。第一個「青衣」是地名,第二個「青衣」是魚名。據說青衣島之所以有這樣的名字,原因是它以往盛產青衣魚。兩個相同的漢字,理論上讀音應該完全相同。但實際上,香港人會把地名的「青衣」讀為 cing1 ji1 (據香港語言學學會的標音),把魚名的「青衣」讀為ceng1 ji1。兩者的差別在於「青」字的元音上:前者是一個半高元音,後者是一個半低元音。發cing1這個音時,你會發現你的嘴巴會比發 ceng1 的時候閉。為什麼同一個漢字會有兩個讀音呢?這就牽涉到所謂「文白異讀」的問題。

「文白異讀」 所有漢語方言都找到

 「文白異讀」幾乎在所有漢語方言裡都可以找到,南方方言尤其普遍。白讀音一般是指本方言的讀音,一般出於在口語裡;文讀音是模仿標準漢語 (古時的標準漢語) 而產生出來的一種讀音,通常只會在讀書的時候才出現。閩語是公認「文白異讀」最豐富的方言。單是一個「石」字,在廈門話中就已經有3個讀法了。閩語是其中一種最早形成的漢語方言,跟標準漢語的差距也最大。所以它擁有上千個「文白異讀」,毋寧是正常的。粵語的源頭,大概是一種流行於兩宋的南方官話,這點我們以前已經談過了。官話本身就是標準語的變體。因此,粵語的「文白異讀」要比閩語少得多,估計不超過300個。雖然數量不多,但個別例子還是頗值得注意的。

「『草』老婆」是地道廣州話讀音

 香港粵語有不少詞的文讀音已經進入了口語,甚至完全取代了白讀音的地位,可以視為新讀音和舊讀音的交替。例如「娶」,我們可以說「cou (音同草) 老婆」,也可以說「ceoy (音同取) 老婆」,第二種說法似乎更常聽到。事實上,cou 才是地道廣州話的讀音,ceoy 是模仿標準漢語而來的。又如「壁」,一般人只會想到唸 bik,但在俗語「爛泥扶唔上壁」(爛泥扶不了上牆) 中,「壁」字卻必須唸 bek。主元音較低的 bek 是粵語本來的唸法,反而現在經常聽到的 bik 卻是個泊來物。「壁」之有 bek、bik 兩讀,情況和「青」之讀 ceng、cing 是平行的。

字有更革 音有轉移

 「生」普通話只唸 sheng,但香港粵語卻可以唸 sang、也可以唸 saang。這兩個讀音似乎有明顯的分工:「生產」、「生命」、「生活」的「生」要唸 sang,「生猛」、「好生」(不熟) 的「生」則要唸saang。有趣的是,「學生」的「生」兩種讀法都能接受,因人而異,表示讀音的轉變還在進行中。400年前,偉大的音韻學家陳第曾經指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語音是經常處於變動的狀態中的。一個簡單的文白異讀例子「學 sang / 學 saang」,其實就反映了新舊語音之間的角力。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