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河套區建深港硅谷不切實際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2-21]

劉斯路 資深評論員

 深圳市市長許宗衡率團訪問香港,首次與香港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官員就近期開展重要基礎設施合作項目、環保、城市規劃、創新科技、服務貿易、旅遊及醫療護理交流等重要範疇達成共識。其中,新設立的「港深邊界區發展聯合專責小組」,將會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共同探討發展落馬洲河套區的可行性,以及督導其他跨界事宜的研究和規劃工作。雙方並同意,盡快在「港深邊界區發展聯合專責小組」的機制下,共同研究最適合河套區的發展方案。相信,此舉必將加快河套區的發展。

 不過,深圳社會科學院院長樂正表示,河套地區要建成未來深港的「硅谷」,這個意見令人難以苟同。事實上,這裡已經錯過了吸引高科技人才的最佳時機。發展要有嶄新的思維才行。

深港缺乏發展科技產業的條件

 樂正認為,河套地區毗鄰米埔濕地、紅樹林等生態敏感區域。因此,開發不能過急,首先應該進行環境評估,再來決定發展什麼產業。他認為,在河套地區發展低密度、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研發產業最合適,應成為一個科技領先全球的東南亞「硅谷」。

 其實,科技領先全球的東南亞「硅谷」,根本就是一廂情願的東西。香港沒有發展高科技的傳統,香港的財團只會蓋房子,發展房地產。僅有的一部分工業,也是加工業為主,事實上,在珠三角的港商正面臨產業升級換代的巨大挑戰。回歸後,香港政府也一度有過發展高科技的理想,但是一回到現實就觸礁了。

 深圳也沒有做「硅谷」的條件。深圳到目前只有一間正規的大學,在內地也沒有什麼學術地位,而且不是以理工科為主。這與深圳經濟的高速發展,很不相稱。這與北京上海沒得比,在廣東也是落後的。本來,以深圳和香港的經濟條件,是可以吸引到優秀的科研人才,但是機會已經錯過。也許,在十年前還有機會,深圳香港相對內地還有吸引力。到現在,內地大概只有金融人才到香港才有施展的舞台。

 樂正表示,以往曾有香港民間組織表示,河套地區可以發展成商貿中心或會展中心等。但假如發展這些產業的話,勢必在那裡會聚集大量的人流,給環境帶來很大壓力。因此,他認為河套地區不適合發展那些產業。樂正這個觀點,是非常有害的,實際上是將環保與發展對立起來了。實際上,一些過激的環保人士根本反對開發河套地區。

在河套地區設立「特特區」

 筆者認為,河套地區既然是深港共建國際大都會的連接區,一定也就是兩地人流的連接區。未來,港深兩地的繁華地區一定通過這個地區連接成一片,這個發展趨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世界上的大都會的發展過程,都為這種連接提供了示範。

 筆者過去提過,開發河套要有新思維,其中一個具可操作性的,就是設置一個「特特區」。之所以用「特特區」這個詞,是因為這比特區更特,但是一時又想不出更恰當概念,便姑且用之。「特特區」的特徵是,一、香港與深圳共管,香港人和內地人都可以進入,也就是說這特特區是向所有港人和內地人開放的;二、可以做金融業、商貿、會展,飲食、度假、休閒等等。尤其是金融業,是重點。這可以發揮獨特的優勢,為「資金自由行」服務。

 特特區的設立,只要給予足夠的優惠政策,短期內繁榮是可以預期的,至少在可成為「資金自由行」的一個橋頭堡,在這個特特區內可以購買內地和香港的股票。同時,休閒娛樂業的興旺,也是可以預期的。在此,內地任何城市都不能競爭,或者說,這是激活河套的唯一生命力。

 在特特區,還是有邊界限制,可免衝擊「一國兩制」的疑慮。另外,特特區,也是港深共建,實質就是吸取兩地的長處,避免了兩地的短處。例如香港地價高、人工貴的矛盾可以得到緩解。更為重要的是,「特特區」的設立,可以帶動整個香港邊境地區的開放和發展。可以預期,如果敢於這樣做,一旦獲中央批准,不愁沒有外資湧入。(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