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當代藝術雖然向來展出於各大藝術館或民營藝術空間,但近年各類場地如商場、咖啡店、書店或工廈內都有舉行藝術展覽。各場地為了吸引不同觀眾,自然要在宣傳和展覽內容上花心思。
咖啡店和書店的藝術展覽多數細小,但仍然吸引很多藝術家展出作品,保證人流之餘,也為店舖招來新客,雙方受惠。而書店的展覽多配合藝術書刊出版的推銷。畫家林東鵬和漫畫家智海都在各書店展廳展出作品,以配合新書推廣。
反觀商場展覽除了投入宣傳吸引觀眾,更有自己的展覽方針。其中有地產商把多個商場空間撥作藝術展覽和活動之用,主要介紹本地藝術;有的商場展覽則以名家和大製作作招攬。碰巧今年各藝術空間、畫廊和商場都請來廿世紀星級國際藝術家展出他們的作品,而這些名家展覽更不乏展出於商場空間。海港城及時代廣場便各自在商場對出的廣場空地展出草間彌生和黃永玉作品,配合講座或導賞,自然吸引很多途人拍照和駐足觀賞。
能夠請藝術家越洋來港剪彩或以巨額製作展覽是商場展覽主辦者的優勢,不過此類空間始終只能以大眾化題材為主,未必適合太藝術或實驗性的題材。而且大部分商場都願意投資在海外藝術家的展覽上,對香港藝術家主要提供場地,配合商場環境的創作則很少見。
不少本地畫廊和藝術空間,則補全了這方面的不足。其中本地畫廊10 Chancery Lane Gallery辦了美國著名畫家Julian Schnabel的首個亞洲個人畫展,多張巨幅畫逾2、3米高,其表現性繪畫風格令人印象深刻。Para/Site則繼續推廣國際當代藝術,請來Laurence Weiner和Dennis Oppenheim,他們都是現在仍然活躍的藝術家,而且作品前衛具實驗性,已於各大外國藝術館展出,對本地藝術家甚有參考價值。香港大眾對這些著名藝術家雖然依然陌生,但引入這些展覽可補充本地藝術館有限的藝術展覽類型,有利本地藝術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