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月26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做香港「醒目仔」向買辦世家取經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1-26]
放大圖片

文:呂瑋宗

 「買辦」(Comprador)是鴉片戰爭後興起的華人階層,他們受聘於洋行,充當中間人與清政府進行貿易,是香港近代史上獨特的「職業」。香港開埠初期,這班「醒目仔」游走於華洋之間,為僱主在中國擴展業務之餘,同時亦因勢利導發展個人「事業」,為家族賺取豐厚身家及崇高社會地位,部分更成為華人領袖。

 前歷史博物館館長丁新豹博士早前於一個歷史座談會上,揭開買辦世家—莫仕揚家族三代的「買辦傳奇」。如果你想做有香港特色的「醒目仔」,或者可以向「前輩」們取經。

 據丁博士介紹,莫仕揚家族在香港近代史上堪稱「傳奇」,由1870年起直至1937年買辦制度廢除,莫氏三代(包括莫仕揚的兒子莫藻泉及孫兒莫幹生)都任職太古洋行買辦。期間,約有近千名莫家子孫在太古洋行擔任要職,當時太古洋行裡甚至有所謂「只知有莫氏家族,而不知有外籍大班」之說。莫仕揚祖孫三代,更先後擔任東華三院要職,成為華人領袖。

十三行廢除 買辦興起

 買辦的誕生,有著獨特的歷史背景。1685年,清政府在廣州設立海關,開始把對外貿易常規化,黃埔成為外商貨船港口,但清廷實施鎖國政策,嚴禁外商直接與華通商,只容許洋人與「十三行」(13間擁有對外貿易專利權的中國商行)進行買賣,令洋商甚為不滿。

 鴉片戰爭結束後,洋商逼令清廷廢除「十三行」制度,藉以直接對華營商,吸引了外商蜂擁到香港發展,令香港商埠地位超越廣州。由於洋人不諳華語,又缺乏生意渠道,故聘請一班曾赴洋留學的華人任買辦。

 「當時洋商勢力龐大,就算他們醉酒犯事,警方也不敢冒犯,只會找他們的買辦『協助』!」

莫仕揚:太古首任買辦

 按莫家家譜,莫仕揚於1820年生於被譽為「買辦之鄉」的香山,莫父裕嘉是富有人家。莫仕揚年輕時,曾在「十三行」中的「同順行」工作。有說莫是「同順行」的創立人之一。

 丁博士卻不同意:「同順行在1830年成立,莫仕揚當時只有10歲。」但亦有說,莫仕揚的兒子與「同順行」老闆吳健彰女兒通婚,兩家關係微妙。無論如何,莫仕揚熟習了與洋商打交道,為日後「跳槽」到洋行任職買辦打下了堅實基礎。

 據文獻記載,莫仕揚入職太古洋行前,曾在瓊記洋行任職。瓊記洋行一張1859年的擔保單顯示,立單人莫仕揚曾擔保他人做生意,可見他當時已財力驚人。1869年蘇伊士運河落成打開了歐亞水運,進一步提升香港航運中心地位,太古洋行亦進軍本港船務業,收購了多條船隊。莫仕揚亦被邀請任職其首任買辦,開辦了往上海、天津、大連等航線,令太古進賬不少。

太古買辦接任之謎

 按1880年Hong Kong Daily Press報道,莫仕揚死於1879年6月3日,報道指他曾任兩屆東華三院主席,形容他是地位顯赫的華人領袖。但丁博士查考東華文獻後,發現莫病逝前一年,曾報稱是「和泉南北行」的老闆,並非太古洋行買辦,但《珠海歷史名人》記載,莫死於1890年,死前任職太古買辦。

 「究竟他死前仍是否太古買辦?如果不是,期間誰接任了他的崗位?」丁博士表示曲折離奇。

 但他較傾向莫仕揚死於1879年的說法。因為按1889年的China Mail報道,一個名為吳協的人,於1879起在太古任職了買辦10年,至1889年10月才在雲咸街住所離世。丁博士相信,莫仕揚於1879年死後是由吳協接任其買辦工作,而非由莫仕揚兒子藻泉(字冠鋈)承繼。按吳協的遺囑顯示,吳協任命藻泉作自己的遺產執行人,並把10萬元的所有身家送給他。

 丁博士認為:「吳協極可能是莫仕揚死後,一直扶助藻泉長大成人的長輩。」

莫藻泉的「精彩」商道

 丁博士以「精彩」來形容藻泉的營商生涯—他推動太古興建船塢、糖廠,並讓家族兄弟在其他商埠成立辦公室,但他又私下成立「同利棧」,收集糖廠的副產品「吉水」,轉售給其他廠製造酒和豉油。他又開辦糖倉,屯積「太古糖」操控糖價,他又開設麻包廠,出售麻包袋予太古糖廠。

 莫藻泉除「投資有道」外,更擁有超卓的投資眼光炒賣地皮。按官方地政文獻,他在1894年以7,600元購入擺花街9號地皮,在1898年便以11,000元轉手。他於1901年以太古買辦身份任職東華三院總理。按1917年9月4日的《南華早報》報道,他離世時61歲,太古洋行一度下半旗致哀。

莫家第三代 急流勇退

 莫藻泉的兒子莫幹生,1917年接任太古洋行買辦,把家族勢力推至高峰。按1928年地政文獻記載,他透過建築師去信公務局,表示已購入干德道41號大宅(相信是今天的聯邦花苑),指要興建一條15呎闊、造價9,000元的私家路,大宅更有一個設有升降機的瞭望台。1948年,莫幹生去信布政司補領英國護照,表示雖然未能呈遞任何書面證明,但指自己既然是太平紳士,其英國國籍便不容置疑。

 莫幹生富甲一方,曾捐款興建中央書院、民生書院及港大太古工程學院,但至1925年省港大罷工,莫家便遭遇大轉折。當時全港經濟低迷,太古在港業務全面癱瘓,更有洋行買辦「走佬」。至1931年莫幹生自行辭職,於1958年離世。

 有傳聞指,當時太古對莫家財政產生「懷疑」,有「大班」不滿莫家購買奢華大宅。按太古洋行文獻記載,字裡行間流露了公司對莫幹生的表現「有保留」。

 「買辦制度講求忠誠,或許當時洋人已掌握在華業務,毋須中間人協助,希望『正正經經』聘請職員,遂在1931年廢除買辦。」

 最後,當日講座主持浸大歷史系系主任周佳榮教授表示:「要了解香港史絕不能不談買辦。」他表示,研究一個歷史人物,就必須了解其家族及人際關係,這些工作絕對是苦差。研究人物的要點,就是要「留有餘地」,對於未清晰的地方不要下定論,好讓其他研究者有繼續「發掘的空間」。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