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月26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景賢里列古 業主獲換地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1-26]
放大圖片

 【本報訊】(記者 李見安、梁嘉儀、鄭佩琪)命運幾經波折的半山司徒拔道古老大屋「景賢里」,終獲古物諮詢委員會通過列為法定古蹟。政府首次動用「以地換地」的經濟誘因,以隔鄰一幅同樣4,705平方米的綠化土地與業主交換「景賢里」,業主會在新土地興建5座獨立屋,相信日後發展不會影響區內環境。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表示,「景賢里」業主會負責修復費用,估計可以回復原貌八成,之後景賢里會歸政府所有,希望日後可開放給市民參觀。她相信,該個案將成為政府文物保育的參考先例。

 古物諮詢委員會昨日開會,林鄭月娥於會後宣布,景賢里將列為法定古蹟。她表示,當局提出換地安排作為經濟誘因,業主在古蹟辦的監督下,自資修復景賢里,然後把整座建築物及原址交給政府,而政府在得到城市規劃方面的批准後,會把景賢里西面一幅相同面積4,705平方米的人造斜坡綠化土地作為交換,但景賢里日後所有保育也由政府負責,「景賢里是保育文化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很好的參考案例。」

業主獲隔鄰地 擬建5獨立屋

 林鄭月娥強調,業主日後在新批出的土地發展,須符合適用於景賢里用地的0.5地積比率及高度不超過3樓層的限制,而業主將會建築5座獨立屋。她相信新建築物不會影響景賢里附近的密度、交通流量及景觀。她又指,有關景賢里項目將交到立法會討論,及由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

 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何承天表示,景賢里的價值在於中式建築過渡到西式建築的設計,因此對於景賢里獲法定古蹟地位感到欣喜,他期望城規會能夠通過有關地積比轉移的申請。

 景賢里業主獲政府「以地換地」,測量師彭兆基指其實兩幅地面積相若,所不同的是景賢里一幅地已有建築物,要清拆後才可建樓,但另一幅地則是斜坡地,要做地盤平整工程才可興建,因此「很難說業主此舉有沒有著數或蝕底。」而美聯測量師行董事林子彬則相信,政府和業主都「計過度過」才會達成交易:「景賢里業主獲隔鄰一幅地補償,在日後起樓後的景觀等應沒大差別,反而景賢里業主今次為公眾利益而願意不拆景賢里,給市民留下一個好印象。」

環保組織:可開保育先例

 長春社總監張麗萍表示,政府今次以地換地的做法十分進取,是個好開始,「以為政府只會保留景賢里部分建築物,沒想到會將整個景賢里保留。」她認為景賢里可開先例,日後政府處理古物建築時,以地換地或者在發展古物建築旁邊土地,將可成為值得考慮的發展方案。

 不過,她說,古物建築的保育方法是因地制宜,政府宜主動盡找出與具保育價值的古物建築,與業主傾談,找出最合適的解決方案,避免重蹈景賢里覆轍,「不要等公眾出聲,政府才去參與,要急忙修改發展方案。」

 位於司徒拔道45號的景賢里,樓齡達70年,為李寶椿女婿岑日初所建,最初起名「禧廬」。至1977年,由「話梅大王」邱木城家族以2,400萬元購入,易名「景賢里」。去年7月,業主以4.3億元易手,新業主在去年9月中拆卸景賢里,引起哄動,政府隨即刊憲列為暫定古蹟,免被拆卸。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