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2月10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藝術h」的「自然」和「規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2-10]
放大圖片

 ■伙炭藝術村的樓梯過道中,藝術作品與環境格格不入卻又融洽共處。 洪永起 攝

——我看香港藝術h生態(上)

文:梁展峰

 藝術講求創意、破格,需要自由和開放空間予以實現,但適當的規劃管理能集合有限資源,合乎成本效益地持續發展。北京「宋莊」推動者兼藝評人粟憲庭相信「自然形成的就會有很好的發展」,但北京798成功後的藝術區「一號地」和「草場地」,就是透過發展商規劃而成。反觀香港的各藝術社區不斷發展,如何在規劃與自然發展之間平行似乎是香港視藝行政的未來挑戰。我們的「伙炭」、「富德樓」和「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都是香港藝術社群「自然成長」和「規劃發展」的例子。

 每次走進火炭華聯工業大廈的電梯大堂,必是貓糞異味衝天,外人不會想像這是一座有很多藝術家工作室的工廈。除了一年一次工作室開放予公眾參觀,藝術家平日各自組織活動、展覽或閉關創作,沒有甚麼宏觀規劃。雖然他們「帶旺」了該區,但火炭依然是工業區,四周其實有很多食品加工廠如燒臘工場和腸粉廠以及各類貨倉和生產工場,流連工廈的藝術家們與工人都相熟,各自維生互不影響。但對藝術行政者來說,這也許浪費了一個創意社區的活力。

 反觀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由大型民間機構規劃,空間經過精心規劃和改造,並透過甄選租用者,讓各類藝術工作者都能進駐,容納的藝術類型多元化,也保證中心內展覽廳和劇場的使用率。有人有事,想必熱鬧非常。不過有認為這個創意中心像空降的「藝術h」,內有食市和小店,與鄰近社區分離,亦抹掉昔日「山寨廠」的香港故事。它要「安頓」本地藝術,還是活化社區?當然,一石二鳥才是完美的構想。

 「伙炭」勝在自然成長,靜靜地起革命,而石硤尾的中心仿如藝術溫室。借鑑西方歷史,藝術家「帶旺」的地區會逐漸由高消費力的中產優皮士所佔據,成為loft living文化;但本地法例未必容許這樣發展。反之,「伙炭」區內租金有上升趨勢,源於藝術家的需求和整體經濟情況轉好,但卻間接把活躍主動、但經濟力低的年青及新晉藝術家拒於門外。

 「自然成長」固然合乎自由市場的發展道理,但缺少「救市」的保險掣,可能一夜間把累積成果化成零。同時「伙炭」似乎沒有明確的統一組織代表,勝在行動靈活,但亦難與官方和其他機構緊密溝通和合作。

 反觀灣仔「富德樓」與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則都定期審核和輪選租戶。「富德樓」低於市價的租金吸引了各類文化及藝術組織,如藝術地圖、影意志、獨立媒體等,因而成為「文化商廈」而不只是藝術家的「h」。但因各戶都是本地活躍單位,面向不同,反而少有相互合作。這點正好讓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借鑑。既然是「人工」的「藝術溫室」,應該可以透過藝術行政撮合不同藝術領域的合作,起創意的化學作用,凸顯藝術行政的創造力。

 筆者覺得「伙炭」有時像宋莊,三五知己搞工作室開放,旨在娛人娛己。宋莊始於方力鈞和粟憲庭等人帶頭置業,現已成為很多自由藝術家的聚居地。今天各自的經濟階級分層顯著,「伙炭」亦如是。經規劃發展的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則像北京的新興藝術區如「草場地」和「一號地」,對藝術產業樂觀而進行規劃,希望打造一個又一個創意社區。不過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目標三年後自負盈虧,這正好試驗香港藝術家們的經濟和生產力,能否自給自足。中心和當中的藝術產業者能否從「藝術溫室」中鍛煉出好身手,他日回到「大自然」這也將是發展西九的參考。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