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2月1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書評:六門西東 通識困籠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2-11]
放大圖片

文:健吾

 民間學者鄧文正先生的新作,名為《六門西東》。這位芝加哥大學的博士學貫中西,也是現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博士的同學。跟他談過的人應該知道,這世代這樣的「君子」,應該有十萬個看不慣。

 鄧先生沒有在學府,而在民間。媒體找他訪問,都愛稱他作「通識之父」。《六門西東》,就收錄了他對「通識教育」的真知灼見。

 各位同學,2009年新高中學制將要出來,而究竟通識是甚麼?鄧博士在書中的頭十二篇文章,每一篇都好像問「老實說,我們搞甚麼通識?」你也大抵知道,香港即將推行的「通識教育」課程,是多麼的弔詭。

 鄧公說,通識教育原文應為「liberal studies」,譯名本身已不準確。跟鄧公談通識,他都會把「liberal」這字的源頭「liberalis」拿出來,把人文、社會、科學的三條支柱一一解釋。教育是人的事業,一字一句性命攸關。鄧公身為「民間學者」,被坊間冠以「通識之父」的美名,內地大學請他去談「素質教育」。他卻在書中文章反反覆覆質問「香港的通識教育搞甚麼」。到底是我們不懂鄧公,還是鄧公不懂世界?

 問題是,當你翻開新高中學制的通識課程的課程大綱,是一堆又一堆的「open questions」。不可謂不廣,而是太實在,太到肉,卻令人更加不知如何是好。比方說,六大範疇中,很受中學歡迎的「自我與個人成長」,包括兩大題目:認識自我、人際關係。

 鄧公說,「尋找自我」,多屬大一心理學中經常討論的話題;對中學生,尋找自我「會有危險的;十來歲的年青人,真的適合嗎?」其實,在大學,不只是心理系,在社工系的課堂「個人成長之旅」,也是「認識自我」的課程。在一個大講堂中,學生分開十組,每個人都要交心,把自己二十多年的歷史重新檢視、分享、認識自我的不足。那些十九至二十一歲的大學生,談及自己的家人、考試、性格缺憾……往往也會「分享」至整組同學聲淚俱下。而且,「我」這個課題,是整個哲學系的學術核心,高中生真的需要知道、嘗試尋找「我是誰」嗎?

 鄧公被民間稱為「通識之父」,因而媒體就找他談香港的「通識課程」,這是絕對的會錯意。鄧公口中的「通識」,是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對抗杜威「務實主義」的課程的「核心價值」。「Liberal education」是「education that could set you free from ignorance」。目標,是令人走出無知,而不是在諮詢模疑試題中,叫學生「舉出一個支持和反對『有機耕種』的理由」,或是要求學生「說明科技怎樣幫助保留和發展傳統習俗」這種有取向性的問題(為甚麼科技一定是幫助保留和發展傳統習俗?)。要鄧公談新高中「通識」學制,根本是用3G手機開高清電視──兩個頻譜截然不同。

 通識教育課程由2003年公布至今,我相信要談的,都有人談過。聽不到的,再說多次也不會聽到。任何人拿著那份課程和模擬試題,只要有點邏輯思考能力的,都會找出一萬幾千個碴子。學生們也許也知道,這些題目,其實是有取向的。

 再看最近有通識老師出版的「通識拿A通書」,他的學生回答試題時,竟有能力在兩小時內不需要google協助就可以寫出有節有理有數據的「摘A答案」。可見,也許通識考試出台之時,考生無可避免會墮入「記憶死胡同」,以背誦天文地理文學數學科學社會學優生學統計學這這那那的數據為應試良方。補習天王也定當盡力猜題。一番腥風血雨看來無可避免。再辛辣的文字,似乎也無助要上試場的莘莘學子。

 鄧公的文字,月旦時事,看破很多市場上的掩眼法。有時雖然有點嘮叨,也有思果先生「迷人的嘮叨」的感覺。《六門西東》既溫柔,又暴烈。其實說明了一個簡單卻重要的說理:書中第七頁──鄧公說,我們的「通識教育」,未必是「liberal studies」 :「必也正名乎?正名,不必,概念,應該清楚。」

 各位學子,概念,應該清楚。願你我共勉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