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堅
社交焦慮症近年漸受關注,求診人數亦不斷上升,一生發病率約百分之三。
社交焦慮症患者會恐怕成為眾人注目對象,他們會逃避參與社交場合,當被人注視時,會面紅、作悶作嘔、心跳、手震,甚至有便急的感覺。他們內心希望與別人相處,但又十分害怕,因而感到沮喪,嚴重者會患上抑鬱症。很多人分不清害羞與社交焦慮的分別,其實,社交焦慮症是指患者功能上失調,例如他們會逃避開會,當學生的,可能會逃避與同學進行小組討論,進而影響日常生活。若只是害羞而沒有影響日常生活,並非患上社交焦慮症。
它一生發病率是百分之三,男女比例均等,多生於十八至二十二歲左右發病,病徵是害怕成為眾人注目的對象,避免社交場合,否則會出現面泛紅潮、作悶作嘔、大小便急的感覺、情緒不穩,影響日常生活。
社交焦慮症的成因可與性格、家庭、成長背景及過去經歷有關。性格害羞、內斂、孤僻的人,或缺乏自信心者,他們一般並非社交能手,害怕與人接觸,甚至將自己收藏起來,部分隱閉青年就是患上社交焦慮症。此外,若家庭對孩童過分呵護,例如不讓子女參加學校旅行等社交活動,久而久之,他們變得不懂與人相處,失去交際能力。另一方面,過去在社交中的不快經驗,都是成因之一。患者可能因一次當眾被奚落或受很大挫折,因而害怕再面對社交場合。
治療的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社交技巧治療三方面。最常見的藥物是鎮靜劑和新一代抗抑鬱藥——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putake Inhibitor)。病者可能需要服藥一個療程,如半年至一年,才能有效,若然情況穩定,醫生會考慮個別情況,把劑量減少,希望病者可以逐漸停服藥物。社交技巧治療是透過小組輔導形式,教授患者與人相處的社交技巧,從而改善他們的人際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