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08年2月27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大內地博物館 合辦證券展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2-27]
放大圖片

 ■圖為證券展覽宣傳海報。

 【本報訊】為了讓本港市民認識中國產業發展及晚清民國期間政府的財政面貌,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上市公司股票第一博物館首度合作,籌辦「近代中國證券展覽」,展期由今天起至3月4日在中央圖書館地下5號展覽廳舉行,展出約80件當時的政府債券、已發行及未發行的股票等複製品。

 主辦單位於昨舉行開幕典禮,邀得中國銀行(香港)執行董事兼副總裁高迎欣、中華人民共和國上市公司股票第一博物館館長趙善榮、中大署理校長楊綱凱、中大校董、資深大律師梁定邦及中大歷史系系主任梁元生為主禮嘉賓。

 是次展覽分為7個部分,涵蓋清代銀行股票、清代民用企業股票、清代工商業和地產業股票、清代債券、民國股票、民國債券,以及革命根據地發行的債券。是次展覽為中華貨殖論壇活動之一,論壇包括4場以「中國資本市場百年回顧」為主題的公開講座,分別於本月19日、21日、26日及28日舉行。

 據介紹,中國第一位留美學生容閎回國後,於1860年代率先向清政府建議成立船運業公司,並提議透過發行股票向公眾籌集資金。雖然當時的總理衙門並未採納其建議,但把「公司」、發行股票來集資的現代化的概念帶入中國。1872年,輪船招商局成立,其股票價值不斷上升,引起廣泛迴響,中國民眾逐漸接受這種集資方式。

 不過,當時輪船招商局採用「官督商辦」的模式,董事局成員由政府委派。直至1895年,清廷在甲午戰爭中敗給日本,並簽訂了《馬關條約》。清政府為了抗衡外國在中國的工業發展,開始積極鼓勵民辦企業。自1895至1904年間,除了礦務企業以外,已有83家企業以超過十萬元資本開業,還有不少從事地產物業租售的商賈隨地價上升而出現。除了這些民營企業透過招股集資外,清政府於1850年代開始發行債券,以解決財政上的危機。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