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Eyre認為,社會普遍對資優教育觀念過時。本報記者任智鵬 攝
【本報訊】(記者 任智鵬)香港學生近年雖然於國際數學比賽屢奪佳績,但教育學院的最新大型研究發現,原來仍有大量資優生被埋沒而隱於人群中,令人惋惜。研究指,於智力測試中排首5%的各級中小學學生中,有約1/4至一半的數學科表現遠低於其能力,當中中三級更有53%學生慘遭埋沒。若以全港中小學生人數推算,「隱沒天才」隨時數以萬計!負責研究的學者坦言,世界各地均有不少資優生未能發揮其才能,教育界仍未能清楚了解箇中因由,但香港社會較重「實用」、課程欠挑戰性等,都可能是學生數學能力被埋沒的原因之一。
教院教育心理、輔導與學習支援學系副教授符理迅一份仍未正式發表的最新研究,就3,790名香港小三、小五、中一及中三的學生於數學科的表現作仔細比較。
該研究讓各級學生分別進行雷文氏智商測試(RPM test)及由教育局設計的相關學科測驗,再按學生的能力水平,定出相符的測驗成績範圍,結果發現,大量智能高的學生都未能於學業發揮其能力,而且更有「能力越高、越多人被埋沒」的趨勢。
指社會不太重視數學科
在智能測試表現排首20%的資優學生中,小三、小五及中一生分別有約2至3成人數學科能力遭埋沒,而中三生被埋沒的比率則高達42%;若計算智力測試首5%的學生,上述各級能力被埋沒的比率更高,分別有28%、32%、26%及53%。
符理迅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學生能力被埋沒成因複雜,需要更多探討及研究。不過他推測,由於香港整體社會「實用性」強,對數學科表現未必重視,可能影響學生實際的發揮,而個人學習進展、課程對學生是否有挑戰性,亦可能是埋沒學生的原因。
教學語言轉變影響學習
符理迅特別提到,中三學生被埋沒的比率遠高於其他級別,可能與教學語言轉變有關,因升中後不少學生改以英語學習,對學習表現或有衝擊,但研究未有將中中生與英中生劃分,暫未能更深入分析。
他又指,香港的社會注重先以學科成績辨識學生再作培訓,但現實卻有大量有能力學生難獲辨識,令學生才能被埋沒的問題更為嚴重。
現於教院作訪問教授的英國國家資優青少年學院前總監、華威大學教育系教授Deborah Eyre指,能力高的學生被埋沒,在世界各地多有出現,除影響學生本身發展,亦會導致社會人才的損失。她指即使是資優教育發展較好的英國,有關問題仍難以解決,「不過中國人社會學生學習動力及態度一般較好,加上香港學生整體水平處於國際高位,有一個良好的起步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