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國家主席胡錦濤等國家領導人聽取項目主管程國棟院士匯報青藏鐵路多年凍土研究科研成果
本報駐甘肅記者 穆曉晴
2006年7月1日,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一年多來,這條全世界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向全世界昭示:中國人在高原凍土築路技術上,走在了全球最前沿。青藏鐵路的貫通,不僅是西藏區域經濟提速的一條命脈,也關乎中國鐵路的形象和水平。我國唯一的國家級凍土研究機構——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青藏鐵路工程與多年凍土相互作用及其環境效應」項目(以下簡稱「項目」)科研團隊,在中國科學院院士程國棟為項目主管,馬巍研究員、吳青柏研究員為首席科學家的帶領下,拚搏奮戰,在助推了青藏鐵路建設和良好運行的同時,也使中國凍土研究水平在國際上有了很大的躍升,彰顯了為國家重大建設工程服務的宗旨,其研究成果領先世界水平。
青藏鐵路是國家西部大開發標誌性工程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經濟意義,對根本性改善內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條件具有深遠的影響。格爾木—拉薩段是目前全球穿越永久性凍土地帶最長的高原鐵路,其中大片連續多年凍土區長約550公里,全線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長度約為965公里。凍土問題成為青藏鐵路修築中最為重要和複雜的關鍵科學技術難題。若要保證青藏鐵路工程的順利實施和正常運營,凍土問題必須得到妥善解決。
世界上在多年凍土區修築鐵路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但多年凍土區鐵路運營過程病害率較高。與俄羅斯西伯利亞凍土、美國阿拉斯加凍土有所不同,青藏高原凍土大多屬高溫凍土,極易受外界擾動。修築鐵路是百年大計,必須考慮全球轉暖的影響。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2007年發佈的預測稱「全球表面溫度預計在1990-2100間升高1.1-6.4℃。」青藏高原是全球變化的「啟動器」和「放大器」,其升溫更早於和高於全球平均值。青藏鐵路成敗的關鍵在路基,而路基的成敗關鍵在凍土。解決凍土路基的融沉問題和有效保護多年凍土成為青藏鐵路修築的最大技術難題。高溫高含冰量多年凍土加上氣候變化因素,使青藏鐵路修建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我國從上世紀50年代即開始的近半個世紀的青藏鐵路工程曾經兩次被迫下馬。除政治和經濟原因外,沒有解決凍土等技術難題的方法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在高海拔多年凍土區修建鐵路,如此一項前無古人的巨大工程,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如何高質量完成青藏鐵路建設,真是難上加難。為了攻克青藏鐵路凍土難關,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幾代科學家經過40多年不間斷的基礎研究與觀測積累,為青藏鐵路建設提供了大量可靠、翔實的技術數據。科研團隊不拘常規、無畏艱難,向世界難題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