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羅志華:遺下一倉書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3-10]
放大圖片

文:張俊峰 圖:陳立怡 攝

 春節剛過的2月18日,發生的那件慘劇,全香港的媒體都有報道。一名中年男性的屍體在大角咀一間分租貨倉被發現,死亡時間是兩個星期以上。被發現時,他被埋在二十箱書籍下面,這在後來引起很多朋友的猜測——他是被倒下的書砸死,還是受傷昏迷後叫天不應叫地不靈地無助死去?

 他叫羅志華,已經結業的青文書屋的老闆。

 關於青文書屋,1988年12月的《號外》雜誌寫到:「十年前,你要在香港找一些西方新思潮書籍——如Althusser,Gramsci,Foucault,Habermas等人的著作看,的確不是一件易事,事關市面上銷售英文書的書店只會訂來大批的大路貨,前衛尖端激進的著作不在它們考慮之列。如果不是馬國明辦了『曙光書會』,(中略),香港的思想界/理論界便會顯得更為落後,趕不上潮流。一切都要感謝馬國明以及他的『戰友』。」

 曙光書會,後來成了青文書屋;馬國明的「戰友」中,羅志華是重要的一位,是他從馬國明手上接手了青文書屋。2006年9月,青文再也撐不下去,「暫時」結業,2008年年初,這個「戰友」在整理寄存的書時被壓死了。

追思會

 青文書屋是香港這座城裡的一個符號——香港有恆河沙數一般的符號,比如那些鱗次櫛比的廣告招牌,太陽下像長在水泥森林上的苔蘚,夜晚像精靈森林裡的焰火——在這符號之城,青文書屋是狂歡花火中的黯淡一瞬,是喧囂中的寂寞一刻,是狂野追逐中的回眸一望。珍貴卻邊緣的人文精神讓很多人來了又走,取得他們想要的書,留下書錢或是後來的同情。羅志華獻出了他的十九年生命時光,直到一無所有,然後香港從他身上搾出了最後一個寓言:書店老闆死在書丘之下。

 還好香港的讀書寫作圈子很小,圈子小的好,好在像一條小村,不是一家姓,卻有人情味。3月7日,羅志華生前的朋友在三聯書店創book cafe為他開了追思會。胡恩威設計的幕景,張大春從台灣寫來了輓聯,北京萬聖書店也開了一個corner紀念他。

文化的「臥底」

 香港三聯書店提供場地,有個原因是羅志華在最初入行時就是在三聯當店員。現場有個穿著三聯書店制服的鬍鬚阿叔說,羅志華過去就是胖胖的,花名是「肥華」,還有「肥雞」。當年書店禁止顧客帶飲料入場,有個阿姐卻拎著凍飲進來逛,鬍鬚阿叔讓羅志華去提醒她,羅說「好的好的」,卻不會開口,跟著那阿姐走了兩層樓,只會眼巴巴地望著。她被看得奇怪,但羅就是開不了口,直到她看到羅望著手中的飲料才明白過來。

 「羅志華就是這樣的人。」阿叔說。

 後來接手當了青文的老闆,他卻沒有因此變得「醒目」一點。馬家輝是追思會的主持。他說,曾拜託青文進一套《錢鍾書全集》,羅志華進了書,卻過了三個月也沒通知他。「大佬,你是做生意來的!那也是一千多元的書,你幫我墊的錢,不告訴我,怎麼把錢收回去?」

 直到青文結業那天,馬家輝跑去找羅志華聊天,才看到那套《錢鍾書全集》被放在角落裡。「他就無所謂地聳聳膊頭,熟悉的朋友都知道的那樣」。

 葉輝說,他想到《無間道》裡杜汶澤演的「傻強」,想到「傻強」給梁朝偉講分辨臥底的訣竅,「雖然羅志華不是『傻強』,但他是個『臥底』,文化的『臥底』。」

 文化的「臥底」?這真是個完美的模稜兩可的句子,是幫文化當臥底,還是在文化圈當臥底?我想是前者。羅志華的full time工作畢竟是書店老闆,《無間道》裡杜汶澤對梁朝偉說,差人扮臥底做事時不專心,眼睛總會看著別的地方,而羅志華真的不像老闆,連生意人都不像,他的眼睛總看著做生意以外的任何地方。游靜在追思會上的說話證明了這點。

 她通過青文出了書,「如果不是這樣,可能就沒有我後來的那些書。」兩個月前她還接到羅志華的電話,一如既往,羅一口氣講了十多分鐘自己近來遇見的「災難」和計劃重開書店的宏大藍圖,不容她插一句嘴。游靜明白他的意思——又是借錢。這次她乾脆說:「不如這樣吧,你是做生意的,我們就談生意,不要說借錢好不好?為什麼不把書賣掉?都賣給我好了。」他說:「好啊、好啊!我給你三折。」游靜說,不如五折咯。

 喂,這樣的「生意人」不是「臥底}是什麼?不單是「臥底」,還是帶著點傻氣的超級大「臥底」。

一個打七個

 電影裡,「傻強」中了槍,卻不知道就要死了,那時他的表情像小孩子又天真又迷惑。羅志華是不是天真我說了不算,不過他除了相信可以支撐一間開不下去的書店,還相信自己的太極拳可以一個打七個。

 和他練太極的師兄弟在台上,看著他在書店收銀機前抬頭一笑的黑白照片,說,如果他的身手那麼好,那二十箱書砸下來時他大概可以躲開吧。

 追思會上,洪清田說,人為了追求理想,就要打破既有的軌範。我把這句話推演下去,羅志華的不幸不僅是最後被自己鍾愛的書壓死,他相信心裡那幅藍圖本身就是不幸,因為那注定要打破在香港安身立命的基本軌範。他最後拮据到因為交不出電話費,連電話都被斷掉。有他生前的朋友說,也許他當時只是受了傷,如果電話能打通,說不定就能求救。

 這個聯想太殘酷。他的姐姐說,其實他走的很快,雖然正式報告還沒出來,但應該是一瞬間就結束了。

 有個叫Christian的女生,說她97年從澳洲讀書回來,看到曙光和青文,覺得「那就是天堂」,狂買書。開始很氣羅志華,因為這傢伙對人愛理不理,後來卻變得很熟。每次打電話,也是和游靜一樣,要先忍受十分鐘的羅式演說。羅志華對她說,青文還會再開的,政府又有了新的鼓勵計劃,會有一座樓讓他們開書店,他的藍圖已經設計好了。

 她越說越激動:「我現在每次經過灣仔油站那裡,都無法想像抬頭看不見青文了。我都在找他說的那間大樓在哪裡。政府不會又整蠱吧!」

 羅志華的姐姐說,整理他的物品時,看到了單據,他給朋友說起來的那座新的大樓,是觀塘創意藝術中心。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