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為建立民族藝術「基因庫」,王四代奔波於雲南的各民族村寨挖掘素材。圖為王四代在少數民族村寨進行田野考察。
從事藝術教育幾十年,王四代早已覺察到,藝術類考試大綱裡對學生素描、油畫、鋼琴、聲樂等能力的考核要求,十分不利於中國本土化藝術教育,但延續了數十年的教育體制,怎麼能輕易變更!可是王四代就有一股韌勁,甚至是一股「瘋勁」。因為他的堅持,一個個陳規得以打破。
編寫雲南「鄉土教材」
王四代的本土教育推行後,許多藝術類專家,包括王四代本人,利用初步建立的民族藝術「基因庫」,編寫成了適於雲南本土藝術教學的教材,目前已完成專業核心教材2部,即將完成核心教材和著作10餘部,為雲南本土藝術教育奠定了堅實的教材基礎。
在教學實踐中,王四代突破「主流化」藝術框架,首創「民間藝人、教師和學生三結合」的教學模式。
2002年,雲南省舞蹈家協會的十多位資深專家來民族大學檢查舞蹈教學情況時,對於學校在實施「民間藝人示範教學」活動十分驚訝,當場指責其教學違背「主流化」舞蹈藝術教育大綱。王四代堅定地說,「我們堅持的是本土化教學方向,不走傳統以西方藝術教育為核心的主流道路。」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3年,教育部對「民間藝人、教師和學生三結合」的教學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北京舞蹈學院明文軍教授甚至認為,該教育模式在藝術教育界具有領先性和示範性。
2006年,民族音樂專業正式在雲南民族大學成立並掛牌招生,自此雲南民族本土藝術從原來的美術學、舞蹈學擴大到音樂學。
破格錄取「小藝人」
為了讓中國的藝術花園中開出本土的藝術之花,王四代每年都會破格錄取一到兩個藝術類專業成績頂尖,但數、理、化等自然科學專業成績卻不理想的少數民族學生,也就是「特招生」。他指出,「這項工作很有壓力,需要打破常規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