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建議,希望國家按照CEPA的方向,真正給予港企國民待遇。圖為一家從事出口貿易的港資企業車間一隅。資料圖片
【本報兩會報道組北京11日電】多位香港以及內地的全國政協委員今年遞交全國兩會的提案都明確建議:希望國家能在政策層面作出重大突破,即按照CEPA的方向,真正給予港資企業以國民待遇。而且,他們認為今後應當是凡中國人(以資本所有者是否擁有中國國籍為標準)在內地的投資均應為內資,享有與內地國民一樣的權利和待遇,以暢通港澳台資企業的內銷管道,減少人為障礙,方便上述企業的產品內銷及轉型。有人更希望,在深圳能夠對港資率先實施部分「解禁」。
專家指出,隨著中國加入WTO,實施「兩稅合一」及鼓勵內銷,港資企業尤其是三來一補港企脫去了最後一層「華麗外衣」,與內地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但事實上「港資屬於外資」的局限仍然存在:加工貿易產品內銷雖補交進口關稅,但產品仍需「香港一日遊」才可以重新進入內地;港企在內地投資仍然在諸多領域受到限制; 不少地方政府的資助政策,也將港資「拒之門外」。
港企內地投資 仍諸多掣肘
事實上,近兩年來,不少香港老闆已經感覺到「港資」這件「外衣」越來越不好穿。自去年7月1日開始,廣東省下放加工貿易內銷審批許可權,省內共160個市、縣(區)的加工貿易合同審批機關被賦予內銷的審批權。這是國家為減少貿易順差,加強內源經濟發展動力的舉措。但鼓勵加工貿易內銷並不是一條平坦的「康莊大道」,珠三角港企甘苦自知。
「港企要內銷,即使按有關政策繳納增值稅,在珠三角的加工貿易企業產品仍然要從深圳出口到香港,再從香港進口入內地,這種出口復進口的『香港一日遊』,使得港企在補交進口關稅、向當地繳納增值稅同時,還提高了運輸成本、時間成本,降低了與內地產品的競爭力,不利於港企擴大內銷市場。」面對這一機遇,香港一家生產玩具的上市公司主席卻對此發出這樣的抱怨。
「為什麼在珠三角製造,而不能在珠三角內銷?我不理解。」深圳寶安一家港資家電企業總經理李明化表示,由於海關從原材料進口、機器設備以及產品出口都嚴格監管,珠三角地區港企怕「踩到地雷」,在內銷市場上較被動,反而羨慕長三角地區的民營企業在有利的稅收及市場政策下「如魚得水」。因此,不少港資為改變身份,積極尋求與民營企業合作。
轉與民企合作 圖融入市場
香港螺絲協會主席徐炳光認為,港企居多的珠三角趕超民營企業為主的長三角有歷史遺留下來的困難和政策局限。如珠三角港企多是以來料加工,轉型為一般貿易有政策上的困難。而長三角大多是民營企業,一般貿易較多,內銷比例更高,政策限制較少。「希望港資能夠獲得真正的國民待遇。」他表示,長遠來看,港企未來應該以內銷為主,融入中國的大市場。
對此,深圳外商協會副秘書長王川流分析,接納港資享受國民待遇,是珠三角7萬港資企業升級轉型的需要,更是國家應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趨勢。在珠三角投資的港企多為中小企業,升級轉型極為迫切。而轉型途徑主要是「技術升級」和「銷售途徑轉型」。「兩稅合一」後,除了部分行業、部分地區仍保留了稅收優惠外,港資在大多數領域已經沒有任何「特權」,因此,許多勞動力密集的加工貿易港企希望由出口轉為內銷。
幫助企業轉型 促港企內銷
廣東去年全面推動加工貿易內銷意義深遠,不少港企由此看出中國的經濟政策的變化。對此,全國政協委員馬介璋在今年提交的提案中建議,珠三角大多數加工貿易港企仍未完成技術升級,而在開拓國內市場時,又因稅務、海關對設備以及材料的監管等原因而陷入困境。因此,幫助港企理順內銷管道,即是幫助企業轉型。他強調,如果推動加工貿易港企逐步向研發、銷售環節延伸,打開內銷市場,珠三角製造業的地位才能真正鞏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