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3月2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藏獨」騷亂的本質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3-25]

周八駿 資深評論員

 「藏獨」分子及其在國際社會的支持者指責中國修建青藏鐵路是「企圖以漢文化來取代藏文化」。這是違背人類文明發展規律並與人類追求進步意願為敵的謬論。在21世紀全球化大趨勢下,西藏不僅要加強與國家主體、更要拓展與全世界的聯繫;不僅需要青藏鐵路,而且需要更多現代交通設施。「藏獨」分子及其支持者鼓吹西藏獨立,達賴要求中國境內所有藏族居民構成單一實體,是對西藏和藏族倒行逆施。

 2008年3月10日開始約一周時間,先是在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緊接著在中國西部若干藏族聚居地發生「藏獨」騷亂;與此同時,「藏獨」組織在北美、歐洲、南亞一些國家首都或大城市衝擊中國使領館或中國駐國際機構代表團辦公大樓,鼓吹「藏獨」,並煽動國際社會抵制北京奧運會。

 騷亂爆發於1959年達賴集團武裝叛亂紀念日。騷亂者揮舞「藏獨旗幟」,打、砸、搶、燒、掠的對象是中國地方政府機構或中國駐外機構,也是拉薩等地安居樂業的漢藏居民。騷亂者故意殺害或者遭騷亂殃及而死亡的是無辜的漢藏百姓。騷亂者向國際社會的訴求是支持「藏獨」、抵制北京奧運會。請問:騷亂的策劃、發動和操縱者的動機和目的不是昭然若揭嗎?!

騷亂者的動機昭然若揭

 在香港,某些評論者如果起初因情況不明而對騷亂的政治性質認識模糊,甚至鸚鵡學舌地照搬西方若干媒體的宣傳,那麼,在讀了西方國家一些目擊者對騷亂心有餘悸的回憶後,應當履行現代公共知識分子應有的道德責任而客觀地評析這場騷亂強烈而鮮明的現實政治意義。

 有一種觀點:這場騷亂證明中國中央政府半個世紀西藏政策的失敗。這一觀點涉及的,不只是這場騷亂的現實政治意義,還關於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主流文明與藏族這一中華民族亞文明的關係。因此,需要從廣闊的歷史視角來評析。

 凡對人類歷史和中國歷史有所涉獵並具歷史感者都明白,基於不同種族、歷史、地理等等多種因素而形成的不同文明,若以國家為邊界,則對國與國之間關係產生決定性或重大影響;若以一國之內不同種族或民族聚居地為分界,則對一國之內民族關係或地區關係以及地方與中央關係產生決定性或重大影響。從歷史哲學的角度來研究人類歷史以及研究中國這樣擁有數千年文明、包括幾十個民族的大國的歷史,必須分析各種文明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接觸」。

 在中國,藏族文明與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主流文明之間的差異是顯著的。2006年9月,我有一次難得機會使我平生第一次踏足「雪域高原」,來到令世人頗感神秘的拉薩和日喀則。這是一次十分短暫的走馬觀花的旅行。我深知不能憑浮光掠影的印象來輕率地下任何判斷,但是,我清晰地意識到:一旦這片至今人煙稀少的土地與外部世界全面「接觸」,其內部將會產生的反應和迴響必定是強烈而持久的。

 文明是一個整體,以藏族同胞為例,多少年來形成的生活習慣是他們獨特文明的一部分,與他們獨特的宗教信仰有一定聯繫。然而,不同文明在相互「接觸」的過程中,不免產生碰撞和磨擦,激發火花,有時可能釀成或大或小的「火災」。但結果是——不同文明相互吸收對方某部分或某些部分的內容而形成新的文明,或者形成不同文明的相互兼容。

需要加快西藏現代化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政府對待西藏原有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採取十分尊重的態度。是達賴集團武裝叛亂及失敗,觸發西藏改變原先「政教合一」的落後政治制度以及與之相應的近於奴隸制的經濟制度。半個世紀以來,西藏居民的預期壽命從30多歲提高至50多歲,這是一項不可低估的成就,卻依然有繼續大幅提高的必要。這就需要加快西藏現代化建設。

 「藏獨」分子及其在國際社會的支持者指責中國政府修建青藏鐵路是「企圖以漢文化來取代藏文化」。這是完全違背人類文明發展規律並與人類追求進步意願為敵的謬論。

 在20世紀後半葉,國際社會流行一種觀點:尊重和保護文明多元化或多樣性的最好辦法是,讓不同文明的群體擁有自己的與他人明顯區分的空間。然而,進入21世紀,隨著全球化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國際社會形成新觀點——既尊重和保護文明多元化或多樣性,也提倡不同文明相互包容;所謂「包容」,既是「寬容」(tolerance)也是「包含」(inclusion)。問題是,若干西方大國基於自私利益,對世界各國、各地不同文明關係採取雙重標準。

 在21世紀全球化大趨勢下,西藏不僅必然加強與國家主體、而且必然拓展與全世界的聯繫;不僅需要青藏鐵路,而且需要更多連接國家主體和世界各地的現代交通設施。「藏獨」分子及其支持者鼓吹西藏獨立,達賴要求中國境內所有藏族居民構成單一實體,是對西藏和藏族倒行逆施。(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