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3月2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全民為醫療制度會診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3-25]

周一嶽 食物及衛生局局長

 就醫療改革進行諮詢,旨在引發討論,讓公眾理解醫療服務和融資當中複雜的理念。香港應保持優質的專業水平、盡心服務的醫護人員及有效率地回應社會需要的公營服務。為此,市民應開始未雨綢繆,應付將來的挑戰。改革是為了大家日後可以擁有更好的醫療制度,讓市民得到更全面的醫療服務,有更多選擇和更大保障,從而享有更優質的健康生活。未來的路掌握在我們手裡。我懇切期望大家都來參與討論,讓我們了解你的想法和取向。

 政府正在進行的醫療改革第一階段公眾諮詢,第一個星期的反應比我們預期的熱烈,我們已經收到數百個電郵,當中不少詳列各方案的利弊,很多人同意政府需要就醫療改革進行研究及提出解決方法,我對此感到鼓舞,香港的市民,再一次顯露對關乎自己和其他人的健康際遇的深切關懷和長遠承擔。

 但亦有人認為現今政府財政豐裕,公共醫療服務總體還是不錯,為甚麼在這個時候要改革?為甚麼不能保持現狀?更有聲音指我們建議的方案會令中產人士百上加斤。

醫療改革關係香港的未來

 經驗告訴我們,沒有所謂最好的時機。經濟好的時候市民覺得改革沒有迫切性,經濟差的時候市民口袋乾澀,那就更不用提了。但是這個跨代工程,對我們的下一代,以至香港的長遠未來,影響深遠,我們有需要思索這個問題。

 香港市民一直享有優質的醫療服務,香港的醫療體制亦一直為大家所稱許。然而,公營醫療的費用來自納稅人,大部分來自中產人士。如果不改革,我們沒有可能長期維持現有的服務水平。人口老化、醫療成本上漲,是所有已發展經濟體系都面對著的挑戰,香港也不能倖免。如果我們現在再不就持續醫療融資安排作出決定,日後無可避免要大幅加稅,或削減其他公共服務如教育、社會福利和保安的開支。

 長遠來說,香港的醫療制度需要有穩定而充裕的財政來源,以確保我們和下一代不用承擔沉重的財政負擔;否則,就要忍受服務質素下降。

 改革並非為了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也不是要將責任推卸給市民。公帑繼續是醫療服務的財政支柱,政府對醫療的承擔只會增加,不會減少。而改革可為我們帶來的,是更全面的醫療服務、更多的選擇和更大的保障,最終希望所有市民均能健康生活,掌握美好人生。

改革非為減輕財政負擔

 中產人士是香港經濟的中流砥柱。香港680億醫療開支中,百分之五十五來自稅收,餘下的分別由保險和用者支付,此中中產人士付出不少,理應比現時得到更多,所以我們希望為他們制訂更全面的醫療保障。目前,中產人士因服務瓶頸及輪候時間太長等因素,如非重病或極需緊急治療,甚少享用公營醫療服務。很多中產人士自行購買私人醫療保險,或者付出較高的費用尋求私營醫療服務,就是不想或者無法輪候太久。

 有一些意見因而認為,政府無需為他們操心,因為他們自會為自己的醫療需要作好打算。可是,他們購買的保險能否為他們提供足夠的保障呢?現時市場上很多保險產品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點,提供的選擇也不多,而由僱主為僱員承保的醫療福利,著眼點在乎前者的財力承受能力,而非後者真正的醫療保障和需要。保費和醫療費用不斷節節上升,絕大部分保險亦有不少免責條款和其他限制,例如不包括已有疾病,亦不保證續保或保費不在患病和年老時增加。如有突如其來的危疾或長期病患,中產人士的經濟能力會被進一步削弱。一旦要長期住院,或要接受極昂貴的治療或手術,他們的家庭財政甚至會瀕臨崩潰。

 他們可能到患病後,才赫然發現私人保險並不是他們所能負擔的,因為病後索償可能會使保費大幅增加,可能使他們無錢繼續投保。此外,很多人士退休後便沒有保險保障,或是保費高得叫他們吃不消。但有意見認為,我們提出的建議無助紓解中產人士之困,他們無論在哪種醫療融資方案中都是輸家。真的是這樣嗎?

 中產人士如果願意為自己的醫療需要增加付出,負擔更大比重,他們獲得更多保障是理所當然的。假設他們已購有私人保險或僱主已透過保險為他們提供醫療福利,日後任何由政府推出的醫療保險制度會與現時的保險有過渡安排,也會讓他們享有更好的保障。我們建議的方案不會減少僱主對僱員的承擔。

未雨綢繆 應付將來挑戰

 我們亦考慮擴大公共醫療安全網,照顧那些因重病需要重返公共醫療系統的中產人士,讓他們以較低廉的費用享用私家病人服務,或者通過個人醫療費用上限的構思,向他們提供經濟援助。

 不推行改革,面對的挑戰是令人擔憂的。日後,大部分的稅務重擔會繼續由小部分人負擔,由他們去支撐長者病人壓力不斷增加的醫療體系。他們同時要為自己的健康付出愈來愈多的開支,而且不知道最終要付出多少,因為沒有人可以預見自己的健康狀況和日後需要什麼服務。保險在沒有適當規管之下,保費會因服務使用量和成本上升而不受控制地持續增加。同時,公私營醫療服務成本也會因新科技和新藥物出現而繼續上升。

 我們可否給中產人士提供更佳的方案呢?他們可否有更多服務選擇?可否讓他們儲備充足地應付退休,並制訂風險分攤、劃一保費、保證續保的保險計劃?我們可否規管保險市場,讓醫療服務提供者可以繼續提供專業服務,減少浪費,同時達致最佳的醫療保健結果?這些都是我們希望在今次諮詢中處理的問題。

 就改革進行諮詢,旨在引發討論,讓公眾理解醫療服務和融資當中複雜的理念。香港應保持現有的優勢,應保持優質的專業水平、盡心服務的醫護人員及有效率地回應社會需要的公營服務。為此,市民應開始未雨綢繆,應付將來的挑戰。

拋磚引玉 集思廣益

 財政司司長已承諾,不論最後融資安排如何,會從財政儲備中撥出500億元,推動醫療改革。這筆資金可以用作涉及供款的輔助融資方案個人啟動基金。政府亦同意進一步探討如何給參與輔助融資方案的供款者提供經濟誘因。經濟誘因是甚麼,會由最終選定的方案決定,會有不同形式,包括退稅、為參與供款者提供啟動基金或其他直接資助。

 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可能窮盡,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希望與市民,特別是中產人士,凝聚共識,為醫療問題把脈,找到一劑良藥。在制訂未來改革路向時,市民的承擔能力必然是考慮的因素之一。公營醫療系統亦將繼續是全體市民,包括負擔能力較高的中產人士的醫療安全網。

 改革是為了大家日後可以擁有更好的醫療制度,讓市民得到更全面的醫療服務,有更多選擇和更大保障,從而享有更優質的健康生活。未來的路掌握在我們手裡。我懇切期望大家都來參與討論,讓我們了解你的想法和取向。(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