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美式民主市場大萎縮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3-26]

黃海振

 美國政府總認為自己是最民主的國家,並不斷向全球「推銷」。世界各地也有許多美國的崇拜者,認為只要實施美式民主,等於吃下神丹妙藥,可以解決各國遇到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問題。然而,正當世界各地一些人認為美式選舉最民主的時候,不少美國人卻厭惡這種繁瑣、冗長、無休止的選舉,並在努力探索減少浪費的選舉方法。對於正在進行的美國總統選舉,看起來全民參與,但他們認為不公平,因為票與票之間的價值並不相同。世界一些完全複製美式民主的國家,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強盛,反而國無寧日。美式民主的市場不僅在美國國內大縮水,其世界市場也正大幅萎縮。

 美國總統選舉,歷時一年,耗費大、時間長,無論是政府或者參選人花費的金錢和社會付出的精力都是巨大數字。不少美國人希望改革,尋找更加公正和快捷的選舉方法。現在競選總統靠的是錢,錢多就有資格競選,錢少出局。民主黨希望參選的人不少,但都不如希拉莉和奧巴馬兩人籌的錢多,所以他們兩位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美國1980年總統選舉的耗費為1.6億美元,到1988年則超過3億美元,2000年漲到5.3億美元,2004年更加翻到近9億美元,其中還不包括社會的投入。美國總統選舉競爭已經演變成籌錢戰,誰籌集的錢多,就有機會成功。

選民「票值」並不公平

 美國總統選舉程序繁瑣,分為預選、各黨決定總統競選人、全國一人一票選出選總統的「選舉人」,最後由538名「選舉人」正式選出總統等多個環節。預選和黨內競選完成後,各黨派決定出自己的總統候選人;然後由全國各州選民投票選出選總統的「選舉人」;最後由各州選出的「選舉人」正式選舉總統。這就是美國的選舉人團制(Electoral College)。由於有七個人口較少的農業州擁有的「選舉人」和人口眾多的佛羅里達州擁有的「選舉人」票是一樣的。出現了選民的「票值」不公平現象,引起佛羅里達州選民的強烈不滿。

 此外,美國選舉人團制還實行「勝者全吃」制度(the winner-take-all System),除了緬因和內布拉斯加兩個州外,其餘48個州和華盛頓特區均實行「勝者全吃」。即把該州的「選舉人」票全部給予在該州獲得相對多數普選票的總統候選人,間接「剝奪」了相當多選民的意願。該制度亦在歷史上曾三次出現如2000年的布什普選票比戈爾少、但由「選舉人」選總統時,票數略多而當選的怪現象,引發了無休止的爭論。美國國會也曾經就是否廢除現行的選舉人團制進行過幾十次討論,以尋求更加公平的選舉方法。「票值」不公和「勝者全吃」現象顯示,美國的選舉並不是那麼完美。

選舉變成「豪賭遊戲」

 由於總統競選已經轉變成籌錢戰,誰籌集的錢多,就有機會成為美國總統。選舉變成是「超級豪賭」人士玩的「超級遊戲」,「投注」成功,日後將獲得巨大利益。這樣民主選出的總統必然在日後制定和執行政策時偏向「豪賭客」。如果總統的選舉支持人是美國油商,那麼選出的總統,在日後的「工作重心」理所當然圍繞「油」字做文章。同樣,軍火商出錢支持的當選總統,預示可能會有有利於軍火商利益的政策出台。可以說在新總統出爐前,準總統已經心中有數日後的政策取向了。

 由於美國總統執政時既要考慮支持商的利益,又要考慮國家的利益,兩者利益一致則好辦事,出現矛盾時,取向就很難說了。美國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逾半數美國人認為「國家事務是為少數有錢人謀利益,而非大多數人」。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認為政治決策由少數「精英」管治,選舉不會有任何機會改變正在發生的事,市民參加不參加選舉作用不大。結果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棄權,導致美國選舉的投票率下降。

國際市場日漸喪失

 無論白人、黑人或者是黃種人,五臟六腑雖然相似,但每個人的遺傳因子、教育環境、生活方式,個人愛好等都不盡相同。培養不同的小孩,要用不同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這就是中國人說的因材施教。國家也一樣,機構雖然相似,但各國的文化、宗教、民族、資源和工農業基礎則不盡相同。各國應該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如果不顧現實盲目複製美式民主,可能沒有學到好的,就可能丟掉自己的民族精華。菲律賓、拉美和東歐的一些國家是較早複製美國式民主的國家,社會不但沒按想像的「軌道」發展,反而出現混亂和經濟倒退。由美國強行推進美式民主的伊拉克和阿富汗,也不知何時會實現真正民主,成為強國。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如果不是按自己的國情引入美式民主,未必可以實現理想藍圖。美式民主在其國內面臨改革的同時,在國際上也同樣備受考驗。(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